书画名家瓮羽创作的画作
8月15、16、17日,本网笔者杜浙平陪同中国国家画院及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的画家崔玉滨、翁羽(原名刘笑眉)、刘奇等到八大山人、滕王阁、庐山等地采风。在三天的时间里,这几位画家不顾旅途劳累,白天采风,晚上创作。通过与他们的接触,笔者感觉到画家对于美的感受是极其敏锐的。虽然都是画写意山水、花鸟的大家,对南方的秀丽的江南景色、山水、奇石、芭蕉、荷花、飞鸟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此生发出的创作情思是不同的。
期间,笔者专门抽空采访了翁羽老师。
翁羽老师乃美术科班出身,曾专业从事美术教育15年,后因当地搞文物旅游开发,把他调到长城博物馆工作,任副馆长,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专业美术老师到今天成为中国国家画院的职业画家,源于他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翁羽老师可谓真正的北方汉子,一米八多的身材,豪爽的性情、随意的衣着、开朗的性格,给笔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采访时,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谈人生、谈家庭、谈创作……
他早年学过西画,有着扎实的素描和油画功底,对造型和透视关系的把握非常精准,这为他现在从事职业画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邯郸美院学习国画的阶段,他系统地临摹过从古至今国画大师的作品,有工笔,也有写意,尤其是喜欢临摹八大山人、吴昌硕、潘天寿、王雪涛等著名画家的作品。
他说,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学画之初,都会走模仿的路子,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锻炼了自己的基本功,汲取了前人的绘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揣摩用笔和布局的精髓,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然而,终身模仿却是一条绝路,能不能具备慧眼另辟蹊径,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从翁羽老师的画作中,笔者就看到了这种突破。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画家只有在生活这个源泉里, 才能铸就自己非凡的创造力。 生活基础越深厚,其作品才会越隽永、越动人。 石涛的“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精辟论述, 早就开启了翁羽的心扉,并指导他从多彩的现实生活及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和技巧。 他还铭记“外师造化,终得心源”这一创作原则, 在艺术实践中,在抒发个人主观情思时,力求做到主观、客观的统一。
翁羽对生活的爱是强烈而持久的, 他坚持不懈地到生活中去汲取源头活水,去感受真善美及跃动奋进的生命力。 他经常离开生养自己的城市, 离开温暖舒适的家,跋山涉水、废寝忘食,到百姓中间去、到多彩的生活中去。在翁羽近四十年的绘画生涯中,他一直坚持写生的习惯,经常登高渡水,游遍名山大川,把浩荡之气收入心胸,经多年沉淀,流诸于笔端,因此画作挥洒俊逸,一气呵成,常见一股俯仰天地的大气和包揽万物的从容。
书画名家瓮羽
细品翁羽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以十分诚实的品格和平静、质朴的心态去感受山川、人生的美丽,去感受生命的奋进及跃动,并醉心痴迷地捕捉它们的形与神,诉诸于自己的笔墨中。他的画如同他的人一样质朴深沉,如同清晨的空气一般不染尘埃。从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他从不粉饰生活,更不矫揉造作地表现激情,只是深情地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再造出来。“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从他那浑厚酣畅的笔墨中,自然流泻出一曲曲清歌。 在他那生机盎然的作品中,既有个性风采的抒写,又有来自生活深处的纯朴和清醇;既有“人迹罕至”的泼墨大写意,又有刚柔相济、妙趣天成的线描。饱览之余,令人为之一振。从中我们看到画家“惨淡经营”的精彩笔墨和呕心沥血的巧思,同时也可感悟到他试图将西画的空间关系融入到中国画的开合中,以寻求西画与中国画的融通化合。
比如,翁羽老师早年的作品《夜语》,用大水墨晕染出氤氲的夜色,一轮明月被薄云半遮半露,右下方鲜艳的大红菊倚树而栽,在夜色中似乎散发出清冷的香气。树枝丫上两只小鸟依偎背立,剪影刚好映在月轮里,仿佛在窃窃私语。整幅画面有疏有密,紧紧抓住了主体形象的特征,用最精炼而又富于生机的各种线来描绘复杂的内容,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翁羽老师的画作之所以不落俗套,在众多的花鸟画家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对自然的观察领悟和对自然的亲近接触。在这一点上,翁羽老师的画作可以说得天独厚,既有厚实的传统功底,又保存了一颗天真不羁之心,因此,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反响强烈,深得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美术同仁的赞誉,并被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画廊收藏。
从幼年的信笔涂鸦到今天的自由挥洒, 已经历近40个春秋。忘我的追求、痛苦的磨砺,几十年风风雨雨,翁羽老师经历了从教、从政、从商之路,饱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2008年,年届53岁、在国画界已经声望日重的翁羽老师,以坚韧顽强之力来到中国国家画院进修。
对于他的这一“狂妄之举”,他的女儿刘金妮在博文中是这样评价他的:
“翁羽,字一初,此其艺名也,真名刘笑眉,因此名极具女性柔美特质,故弃之。
此一奇人……擅长水墨丹青,写意花鸟,故离经叛道……以此为正业,聊以糊口。即所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是也。
关于其生平轶事,聊选几则,明其始末,才知奇人之称不虚。
此人不善积财,有即花费,遇到名家画册手迹、古董瓷器、高档摄影器材常常不吝千金,车载肩扛,运回家中玩赏,自得其乐。忽觉腹饥,遂下厨煮白水挂面充饥。其妻怜之,偶然炖一盆肉骨头为其滋补,此君坐在桌前,狼吞虎咽,不肖片刻,骨头还在,却已不见一丝肉星在上。此君颔首微笑,神色怡然。
如见此人衣污裤破,切莫以为其半月没有洗换衣服。此人风格,新衣上身,不出半天,必定是油迹、墨点、色块片片渲染,衣服上图案常年都极其抽象。裤子上烟头烧的破洞平均每条二到三个不等,自诩为乞丐装雏形。
今年(2008年)此人只身一人闯荡京城,成为了画家村千百名流浪艺术家之一。后拜师学艺,入读中国画院研究生。吾妹笑之曰:“人皆是少年流浪,挥霍青春,成年稳重,平步青云。君却以科长之尊,混迹于市野;人皆是先读研究生,再评职称。君却是以副教授之职,就读研究生。可见人生已颠倒颠矣!”此君大笑:“正所谓“老要张狂少要稳”!!吾稳度半生,现在老之将至,该轮到好好张狂啦!!哈哈哈哈……”
他说,一个画家,或者说任何一个行业的艺术家,当技术娴熟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遇到创作上的瓶颈。
在进修的这一年里,他领悟到作画的诀窍在于“感于心,凝于神”,创作要取与自然,发乎真情,作品才能动人,有生命力。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称其为艺术作品,才经得起时代的大浪淘沙。
国家画院学者众多,高手如云,聆听大课,顿开茅塞。一年的学习,对他而言收获甚丰,受益匪浅。
在国家画院学习期间,他得到了高卉民大师的亲传,顿悟用水之妙法,初次领略“水墨”二字的含意。原来在作画中水与墨的作用不分伯仲,用水得法,甚至可以弥补用墨之不足,对水对墨的认识更深。翁羽老师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的人,进修期间,他细心揣摩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作品特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却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加以变化,为我所用。顿悟之后,他的画风为之一变,由原来的稍显滞涩的画面变为水墨氤氲,加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增添了无限深邃朦胧的意味,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充盈饱满,鲜润细腻。
从此,他的画作的题材更加广泛,尤其大写意的花鸟画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十分注重传统的笔墨意趣,强调中国画的意境。他的大写意花鸟,有青藤、石涛的笔意,有李苦禅、潘天寿的精神,借鉴了古往今来许多大家的东西,但风格上完全有他自己的面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新颖而不失法度。
翻开画集,有笔有墨,风格迥然不同的力作比比皆是,令人耳目一新,颇具大家风范,他善于思索总结的精神令记者十分赞赏。
书画名家瓮羽为书写的书法作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采访时,笔者已经隐约感觉到翁羽老师的作品将又要发生一次新的质变。因为他一直在说,自从进了国家画院进修之后,自己的画虽然有了长进,对水的使用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但是,总是觉得现在的国画越来越难画。作为一名职业画家,不能只停留在前人笔下即成的梅兰竹菊,而是要形成自己独立的面目、个性化的语言,才能站得住脚。
中国古代绘画遗产琼瑰典丽、宝藏丰富。翁羽老师尊重传统,尊重历代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的创作精神,对其“画中有诗”的意境、笔墨的性灵和形式美、博大精深的画史画论,常常是赞不绝口,惊叹民族文化的悠久瑰丽和大师们的才华横溢。
采访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几十年来,翁羽老师浸淫文史,纵横诗书,研习书法和篆刻,汲取多方面营养,涵泳于画学,真正做到了“不薄今人爱古人”。在记者对他大加赞赏时,他觉得自己还很肤浅,他说:“作为一名职业画家,在画好画的同时,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的修养,提高自己作品的品味内涵,要多多研究南方的写意画,尽量使自己的作品文气一点,更完美一些。”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翁羽老师,认为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就是艺术人生。他说:“艺术能让自己得到快乐,就算是岁数大了,也能进步,以可以有追求,有想法还能随时付诸笔端。如果自己像齐白石那样活到90多岁,还有巨大潜力。只要拿起笔去画自己所想画的,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事,也是人生中最真挚、最美好的时光。不要刻意去追求名利,潜心去创作更多美好的东西。”对绘画有这样美好的心态,对人生、对幸福的真谛有如此般的感受,还怕艺术道路的曲折、坎坷和漫长吗?
翁羽简历:
翁羽(原名刘笑眉),号一初,一九五五年生,河北山海关人,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丰台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高卉民工作室画家,现今为高职画家。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和国内外大型画展。国画作品《忆写江南》收入《全国园丁画集》;大型国画作品《芦风》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国画作品《竹》人选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海关首届美术书法作品展览》;1997年在长城博物馆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很多作品被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画廊收藏。2000年,天津美术出版社首次出版的《中国当代国画家系列画册》将其收入其中。2008年至今,陆续出版多本单人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