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9月1日电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支柱产业来支撑。在先天优势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培养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支柱产业,是每一个地方领导都要思考的问题。
河南省内黄县在本地没有原材料的情况下,“无中生有”,抓住沿海地区陶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张转移的战略机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吸引了国内多家知名陶瓷企业前来投资,迅速形成了一个拥有数十条现代陶瓷生产线、总投资超过50亿元的陶瓷产业集聚区。目前,随着包装、物流、仓储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一个中部五省规模最大、现代化高起点的“中原瓷都”已初具雏形。
--关键是要抓住产业布局调整机遇
内黄地处豫北平原,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属黄河故道。全县72万人,100万亩耕地,胶泥地、沙土地、盐碱地各占三分之一,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工业基础薄弱。除了农业和林业外,内黄在其他方面的全省排名基本都在百名以后,是名副其实的“落后县”。
2008年12月,郭建华从异地交流到内黄县担任县委书记。在对全县基本情况做了深入调研后,郭建华认识到,内黄的落后主要在工业,要想让内黄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必须发展工业经济,强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带动本地经济腾飞。
凭借内黄县一片贫脊的盐碱地,要想招商引资,借力发展,谈何容易?在一次参观考察中,郭建华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陶瓷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而我国建筑陶瓷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和辽宁等地区,在广阔的中部地区,还缺少规模较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使中部地区成为全国大型陶瓷企业竞相布局的重点区域,而“南陶北上、东陶西进”则为中部广大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辽宁省法库县参观考察时,郭建华还了解到,十年前的法库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与内黄经济状况相近。自2002年发展陶瓷产业以来,法库已引进138家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到2008年,已实现工业增加值8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了7.8亿元,陶瓷产业成为拉动法库经济腾飞的“发动机”,彻底改变了法库的命运。
通过反复调研,内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一致认为,陶瓷产业具有投入大、产出大、对财政贡献大的特点,要是能抓住机遇,吸引陶瓷产业落户内黄,不仅能在这轮产业布局调整中占得先机,还可以为内黄县发展培养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众志成诚,想干事才能干成事
但是,内黄发展陶瓷产业并不占优势,而且当时河南的多个县市都在争陶瓷项目的落地,竞争异常激烈,比内黄有优势的地区不在少数。内黄能把商招来吗?
面对一些人的畏难情绪,内黄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迅速统一了认识:发展陶瓷,对很多地方是“锦上添花”,对内黄则是生机,是出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是人、是环境,投资客商最担心的也是人和投资环境,内黄把这方面做到最好,就一定能把客商吸引来。
2009年7月,福建闽清陶瓷行业的领军人物朱宋飞来河南考察陶瓷市场。得知这一信息后,县委书记郭建华、县长王永志立即赶往他下榻的酒店拜访,诉说内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具体优势。诚心最终打动了这位国内陶瓷行业的“大佬”。当月,朱宋飞的福建日日升陶瓷公司即与内黄签订了8条生产线投资协议。随后,经过多方努力,山东城东集团也在内黄投资建设了4条生产线。
协议签过了,但是要想让客商们真正扎下根来,必须兑现各种承诺,为客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首批入驻企业开工建设时,县委书记、县长轮流坐阵工地现场指挥,12名县级领导干部坚守在施工第一线,发改、商务、建设、规划、国土、水务等部门和涉及到的乡镇主要负责人各司其责,全力搞好服务。
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日日升项目从签约定合同到完成土地勘界、附属物清点、补偿兑付、围墙建设仅用了20天时间,从围墙建设到主体厂房竣工仅用了3个月时间;仅用了10个月时间,园区就有12条生产线投入生产,被国内陶瓷业界誉为“内黄速度”。
内黄的真诚服务和办事效率打动了朱宋飞。他开始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内黄投资,通过他的介绍,内黄县又与新明珠、福惠等陶瓷行业著名企业签定了协议,签约总投资达到21亿元,建设21条生产线。
众多知名陶瓷企业的入驻,既让内黄县的决策者们惊喜,也使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由于内黄过去是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随着入驻企业不断增多,陶瓷产业园区的土地、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已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
为了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给内黄县陶瓷产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郭建华“斗胆”给省长郭庚茂写了一封“求援信”,希望把内黄陶瓷产业园区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区,享受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在信中,郭建华诚恳地写道:“我们县是穷怕了,我们想干事……对省里来讲,陶瓷是个小项目,但对内黄来讲,是从未见过的大工业项目。……机遇非常难得,更是来之不易,稍纵即逝!……只要园区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将克服困难,放手去干。”
2月23日,农历正月初十,河南省长郭庚茂看到来信后,立即作出批示,请有关领导和部门即去调查,在依法办事前提下给予支持帮助。副省长史济春、张大卫及安阳市主要领导也先后到内黄县实地调研,认真研究解决该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6月18日,河南省政府正式发文,确认内黄陶瓷产业园区纳入到省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昔日黄河故道 今日“中原瓷都”
酷暑八月,记者到内黄县采访。一座座绵延千米的钢结构厂房,如巨龙般横亘于工业集聚区之中,蔚为壮观。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申小勇告诉记者,自2009年9月份至今,园区已吸引到包括中福、日日升、新明珠、合佳乐、福惠、新南亚、顺成、欧米兰、嘉德等多家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投产现代化陶瓷生产线30条,还有20条正在建设。
据申小勇介绍,陶瓷产业属高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条生产线需要投资1亿元,使用600名工人,每年可生产抛光砖720万平方米,产值达3亿元。仅目前建成的30条生产线,就直接吸纳剩余劳动力1.8万人。加上相关配套产业的用工,内黄县陶瓷产业用工量目前已超过5万人,年工资收入接近10亿元。
在安阳新明珠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与印象中陶瓷生产现场粉尘漫天、污水横流、工人汗流浃背的景象不同,这里的厂房内并无明显的粉尘,地表也很少看见污水。正准备下班的工人陈运爱告诉记者,她家在离公司不到三公里的后河乡大地口村,农闲时她每天骑车来公司上班。“公司离家近,不仅不耽误种地,每个月还可以挣2500元的工资,比到外地打工强多了。”这位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告诉记者。
郭建华告诉记者,鉴于陶瓷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内黄县今年已提出了建设“中原瓷都”的构想。计划用3年时间,引进50至100条国内一流的陶瓷生产线,建成9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集聚区。
郭建华表示,到明年,现已签订合同的50条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直接用工就达3万人,再加上包装、物流等相关配套产业,整个产业园区用工可达十万人,每年可创造产值近2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内黄。届时,内黄县的经济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转变为工业强县,摆脱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