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起,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
代王府是明皇帝朱元璋十三子代王朱桂的王府,著名的九龙壁就是代王府大门的照壁。目前,代王府原址范围内仅存九龙壁、广智门及部分王府萧墙。随着修复工程的推进,工地陆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琉璃、陶瓷、石雕构件,昭示着当年代王府的奢华气派与富丽堂皇,同时一些历史信息也得以印证。
8月31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精美构件诉说王府昔日辉煌
修复工地现场,大同市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代王府基础挖掘的同时,文物部门也展开考古工作,出土了一批琉璃、陶瓷和石雕构件。
记者在代王府修复项目指挥部办公室看到,出土的琉璃构件色泽艳丽。据介绍,在出土的构件中,瓦当、滴水、筒瓦等有许多种类,且大量构件上有精美的龙纹图案。其中有一个脊兽残件,精美的龙鳞线条有力、刻画到位,从残件可以看出,其原件应当有数米长。出土的琉璃构件中,极其名贵的“孔雀蓝”占到了75%。文物专家称,出土的琉璃构件中展现出的硕大体积、名贵釉色、精美图案、过硬的烧造技艺以及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龙纹图案,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当年代王府的规模、规格以及奢华与富丽。
遗存痕迹印证风云突变
代王府的毁损原因,文献并无确切记载,民间有毁于明末农民起义军战火的传说。在这次修复工程中,文物专家在残留的明代基础上发现了明显的火烧痕迹,这些信息可部分印证代王府被大火烧毁的传说。
根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内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工地施工中,同样发现了辽金时期的白釉瓷和元代文物。文物出土展现悠久历史
修复工程基础开挖过程中,除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明代琉璃瓦当、脊饰构件和辽金元时期的文物外,还出土了北魏时期的瓦当。让考古人员感到意外的是,施工现场还发现了两座西汉时期的竖穴墓葬,并出土了一些随葬的陶罐等器物。
文物专家称,从西汉到北魏,再至辽、金、元,直至明代,大量的出土文物显示了大同这片土地的古老与神奇。千百年来,各个阶段历史文化层的叠加,也印证了大同古城一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不争事实。目前,大同市文物部门对这些出土文物已进行妥善保管,并开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