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昌、谢辰生和罗哲文,三位老先生在中国文博界皆鼎鼎大名。但有着当今古陶瓷界泰斗的耿先生,和获得过“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的谢、罗两位老先生同时出席一项活动,却是难得一见。初秋的8月27日上午,在北京东三环华威桥南的联合国际大厦,上述“三老”并排坐在“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开馆庆典仪式的主席台上,一同见证了来自安徽淮北的这家民营博物馆的正式开放。馆长丁仰振告诉记者,至此他“实现了今生回报社会的最大心愿”。
收而不“藏”回报社会
1999年,在淮北市濉溪县柳孜,埋没千年的隋唐古运河码头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沉船和石构建筑等文物。从这些出土的陶瓷器看,多为日用品,但也有相当部分属于高档次的贡品级别,造型之精美十分罕见,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段辉煌。它们不仅是隋唐大运河文明史的印证,也为人们研究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提供了更多实物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淮北民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即对隋唐大运河故道沿线发现出土的陶瓷器进行了很好的收藏保护。丁仰振是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我与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器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丁仰振说,当时,当地农民在修建房屋和进行其他生产活动中,经常会挖到一些陶瓷器。“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丁仰振于是开始查阅历史书籍,得知那里曾经是隋唐大运河流经地。“我推断这些东西一定与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有关。”为不使古瓷器流失,作为已经是小有成就的农民企业家,丁仰振从此开始了对这些出土陶瓷器的收藏。2001年,淮北市博物馆建成,丁仰振为此捐献了1500多件隋唐运河古陶瓷;2005年,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征集馆藏文物,丁仰振又捐赠了147件,得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的表彰。2008年,丁仰振因此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选为“薪火相传”民间文物保护年度杰出人物之一。
文物真实性有保证
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向公众展示隋唐大运河的文化遗存,2010年12月,丁仰振开始在北京筹办古陶瓷馆。此举得到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并随后批准立项成立“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对本报记者表示,保护民间收藏的可贵热情和做出的积极贡献,是该基金会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之一。“我们今天给这个馆授牌,可以说是一个先例,目的是想以此扩大我国民营博物馆的社会化属性,使它们有可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马自树说。
针对近日有媒体对丁仰振所捐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文物真伪的报道,马自树在开馆致辞中特意指出,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的所有展品,均经过了多地各方专家此前长达两个月的逐一鉴定,“它们的文物价值和真实性是有保证的”。
据介绍,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现有元代以前中国各地知名窑口所产陶瓷器近500件,同时展出大量陶瓷片。整馆以此为历史脉络,向世人勾勒出隋唐运河的人文历史景象,籍以为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难得的实物资料。馆方称,作为我国保护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成果的窗口,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将致力于宣扬收藏文化和倡导遗产保护,并为广大收藏爱好者、专家学者交流提升艺术鉴赏水平和研究中国古陶瓷史的发展变迁提供一个平台和翔实的物证依据。
博物馆一年开销600万
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位于北京古玩聚集地的潘家园附近,占地面积近千平方。据老丁介绍,为筹建这座博物馆他已经投入几亿元的资金,他开办的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是纯粹的公益性质,免收门票,光一年的房租、水电、安保、人员工资等硬性支出就需要600万,所有的费用均由其创办的企业支撑,目前已经划拨了2000万可以够用3年的了。“私人博物馆目前还是个新鲜的事物,如何更好的经营发展下去,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这里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也依赖我们自身企业的经营状况。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将个人所藏文物全部捐出去,真正的回报社会。”老丁诚恳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