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是以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的高温釉,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始见于商代中期,历代均有烧造,是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青釉不是单纯的青色,多青中泛黄,或泛灰,泛绿,釉内氧化铁的含量与釉色深浅成正比。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律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互。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

图:宋代青釉瓷坐观音
商代中期青釉以青绿色为主,后期多为青色和豆绿色。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的釉为青绿、黄绿和灰绿色,秦汉时期釉层增厚。三国时期青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色泽清澈。青釉在宋金时达到了历史高峰,如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耀州窑的月白青。明清时青釉虽不是主流,但也烧造精美,如明永乐的翠青、冬青,清雍正的粉青、豆青等。青釉烧制技术达到稳定成熟,釉面肥润,色调匀净。
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率非常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