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1465-1487),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成化朝官窑书写年款且落款位置已经固定,为器底、器心、口沿等处。成化官窑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楷书。书写刑事有二行、一行,外或有双框或双圈。有书款或刻款,书写材料青花为主。书写不如宣德时期稳重,有稚拙之风。民窑纪年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为常见。款外多围以青花双圈。清康、雍、乾三朝时期仿成化款的非常盛行,多作六字双行以青花料书楷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单圈,双圈成双方框,也有无边框的。

图: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字体特征:
明成化官窑款,犹如出自一人之手。用笔自然,肉中有骨,柔中见刚,既挺拔瘦劲,又笔首圆润。孙瀛洲先生在谈到成化官窑款识的字体结构时说“大字尖圆头非常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平年应悟,成字一点头肩腰”。孙先生指的是“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不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撇直而生硬。第三句是指“化”字的单人旁和“七”旁上端相平,或接近相平。第四句是指“制”字的下部“衣”的第二笔一横,很少越过右方的立刀以外。第五句是指“明”字右边的“月”,上窄下宽,“年”字呈肥胖状。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的与头平,有的与肩平,有的在腰际。
色相特征:
成化官窑款,大多采用青料书写,少数以色釉拔白的技法来表现。青花书体款字的青色,沉淀浓淡不一,青料四周好像浮雾欲盖,在强光下,用放大镜审视,款字上隐现一层云雾和如珠的气泡。
布局:
成化官窑款常以竖排双行来构图,一半安置在器底,外围双方框或双圆圈。围饰的方框用手工画成,线条规整度欠精密,并遗有因运笔轻重不匀而留下的浓淡不一的色料痕。围饰的圆圈,由于在陶车上操作,较为规整,但也往往遗有色料浓淡的烙痕。明成化官窑款,也有少数横排一行或单排作半环形排列,安置于器物外壁口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