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外的陶瓷工艺蓬勃发展,我国的陶艺也朝着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延伸出来。
国际陶艺作品邀请展盛况空前
在已经落幕的第三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国际陶艺作品邀请展上,应邀参加的十余个国家的陶瓷艺术家在此次盛会上纷纷展出自己现场创作的精彩作品,国内外陶艺工作者在一起交流心得,营造出了长春陶艺领域上史无前例的盛况。
王胜利:灵感源自国画
应邀参加展览的陶艺作品琳琅满目,吉林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王胜利老师对国际陶艺邀请展上的作品做了简要介绍,其中王胜利老师的11件作品被展出,其作品灵感多源自中国画,山水系列、湖石系列是他的创作主题,日前,正在创作的山海经系列作品之一已经完成,并已在展会上展出,王老师说:“《山海经》里记载了550座山,我将把这些山一一创作完成。”
王志春:猪与狼演绎超现实
从漫画作者转型至陶艺创作者的王志春先生也有作品参展,其作品“狼的说辞”表现了一只“迷你猪”趴在狼的头上,据王志春先生介绍,“这是超现实的东西,反映着当今社会。本应是狼欺负猪,但我的作品里猪欺负狼,猪一得势,狼就得挨欺负。”
随后,王胜利老师、王志春先生与记者一同来到了吉林省艺术学院CAC现代工艺国际工作站,领略了工作站内浓郁的陶艺文化气息,在吉林省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金巍老师、吉林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王胜利老师与记者做了深入交流,二者就中国陶艺现代化、国际化等方面问题发表了个人观点。
金巍:陶艺如何特色化成最大困惑
金巍老师的创作主题以“未来”为主,在此次国际陶艺邀请展上展出、以及此前创作的“原子弹”系列作品灵感皆来自于对未来的思考,金巍老师称,自己的儿子年龄尚小,考虑到周边环境恶化、日本核辐射等影响,他对未来有种深沉的思考,因此他的创作也围绕着这个主题。然而,在陶艺创作过程中,金巍老师也有很大困惑,他认为,因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迅猛,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因此陶艺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做出突破,自2007年CAC现代工艺国际工作站成立至今,在金巍老师制陶经历中最为困惑的也就是陶艺如何特色化这一艰巨问题。CAC工作室最大的使命就是突破中国古代陶艺框架的束缚,奠定东北陶艺发展的基石,逐步迈向国际化、现代化;王胜利老师也补充说,他们要自成一派、独立创新。
金巍老师组织并主持的CAC工作站在成立初期并没有优越的条件,烧制陶艺条件十分艰苦,随着国际陶艺作品邀请展的规模逐年壮大,王胜利老师、王志春先生等骨干力量的加入,CAC工作室的规模也与日俱增,据王胜利老师介绍,日前,应邀参加的十余个国家的陶艺大师就是在这里进行“现场创作”的,也就是说,我们在雕塑公园里看到的陶艺是从这里出炉,CAC不仅支持这样盛会的前期工作,还领国内外陶艺大师赞叹不已。
对学习陶瓷艺术的同学们的建议
受邀大师除了现场制陶之外,还要带一个中国学生作为他们的助手,在工作之余,也在CAC现代工艺国际工作站开展了多次交流会,使这里的同学们受益匪浅。
然而,金巍老师却有苛刻要求,他认为,现在的学生缺少一份执着;王胜利老师也建议学习陶瓷艺术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这种艺术,只有热爱,才能坚持。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看新闻视频,如果您对陶瓷艺术感兴趣,或对CAC现代工艺国际工作室有任何建议,请登录新文化网论坛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