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我出差苏北,回来经过某市时,闲逛古玩城。这是个地级市,紧邻洪泽湖和京杭大运河,历史上商贾云集,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古玩城颇具规模,有古玩店,也有地摊。在这种地方闲逛,原也不指望能买到什么东西,只是看看玩玩。同行的还有南京藏友张成先生。
那天,我们闲聊着转了一圈,走进又一家古玩店。店在一个偏僻角落,没什么客人。货架上照例摆满了各类物件,照例是假货居多。有些东西虽老,却没有什么意义。我和张成各看各的,希望能发现点有价值的东西。其实,我只是对店面扫视一遍,便被一把紫砂壶吸引住了。这是一把汉方壶,通体光素,非常惹眼,器型硕大饱满,线条流畅丰美,气势非凡,看上去赏心悦目。我让店主拿下来,仔细观看,发现包浆润泽自然,梨皮样的紫砂面里,有点点金沙闪烁。拿开壶盖,壶内有不规则的茶垢沉积,却很干净,不像造假者故意涂抹得脏兮兮的。壶口内沿,有半个瓜子大的破损,不注意几乎看不出,盖上壶盖就更看不到。翻看壶底,有六个字的篆体款:“荆溪徐飞龙制。”这六字阳文款,像是用竹刀刻制而成,古雅而清秀,十分灵动。我那时对紫砂并无专门知识,只是凭感觉,认为这是个老东西,内心便有些激动。于是不动声色喊过张成,请他看看。张成多年来收藏研究瓷片,对瓷器有相当造诣,可是对紫砂缺少研究,但他凭收藏瓷器的经验,也感觉是个老东西。我决定和店主谈谈了。我装作漫不经心,把壶放下,问店主这把壶的来历。店主是个中年男子,一脸质朴,说是半个月前刚从乡下收来的。我没再仔细问。古玩市场编故事是常事,多问无用,关键还是看东西。我问他开价,店主犹豫一下,说2700块。我一听不算离谱,这么大一把壶,高21公分,壶把到壶流18.5公分,即便是新壶,买回家泡一壶茶也够喝半天的。我决定买下,几经讨价还价,最终以2200元成交。这真是个意外的收获!
回到南京家中,我查了一下资料,知道徐飞龙是生活在康熙、雍正至乾隆时的一位制壶名家,以汉方壶最有名,作品存世极少。之后,这把壶一直摆放在书房,我并没有真把它当成古董,但我从内心喜欢它。这把壶十分耐看养眼,大气挺拔,又静穆内敛。南京收藏界几位朋友来家中看过,都赞叹是把好壶,建议我请沙志明老先生看看。沙志明老先生是全国著名的紫砂收藏鉴赏大家,已经八十多岁。他一生收藏,独爱紫砂,几乎倾尽家产,天南海北寻觅紫砂踪迹,先后收藏紫砂壶器数千件,历代紫砂名家作品几乎都有,曾出版过几部紫砂图录专著。在南京著名的九十九间半“甘熙故居”,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长年展出他的藏品。我本也认识沙先生的,只是不熟。藏友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多了一份期待和忐忑,万一被沙先生否定了,岂不失望?因此,壶在家摆放了一年多,我也没敢去请教沙先生。还是后来一次藏友聚会,沙先生听说了,主动问起,我才如实相告。沙先生说你拿我家来吧,我给你看看。2007年7月的一天,我终于携壶登门,心里已然平静:不论这把壶真假新旧,能当面请教,肯定会长些知识。沙老先生为我泡一杯绿茶,开始看壶。他看壶,我看他。沙老先生仔细把玩,内外上下看了个遍,脸色由平静渐渐变得赤红,显见是激动了。果然,老人家放下壶,用手指敲敲桌子,说:“恭喜了!赵先生。你收了把稀世珍宝!”我还不敢相信,老先生一一道来,从砂质、做工、型制、印款、品相、神韵、包浆等多方面,证明这把壶确是徐飞龙的作品。据沙老讲,徐飞龙以汉方壶闻名,已知存世仅有三把,故宫一把,南博一把,台湾私人藏家有一把,他都见过,这是他见到的第四把。沙老很激动,说我这么多年给人看壶无数,从不写鉴赏书,这次我要给你写一幅。果然,二十多天后,沙老用苍劲古朴的行书,在宣纸上写了一幅鉴赏书,亲自送来我家,并且一再嘱咐,要小心保藏好这把壶,千万不要损坏了,口气几近严厉,仿佛这把壶是他自己的藏品。那一刻,我真的感动极了。之后,沙老一番话,更让人感动。他说,紫砂器十分娇嫩脆弱,几百年保存下来,都是精灵,都是国宝,从我们手里经过,如果稍有损毁,就是罪孽。我终于理解,沙志明老先生一生倾尽家财,收藏那么多珍贵紫砂壶器,为什么即便在穷困时,也不肯卖出一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