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名单,共20处,加上已公布的前三批地下文物埋藏区,使本市的地下文物埋藏区总数达到了56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市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行政部门,根据史料、普查资料等对本市行政区域内有可能集中埋藏文物的地区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报市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可以进行建设施工,但要依法先期对地下文物进行保护。《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明确提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就包括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界线和保护准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确定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区的范围。
综观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名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分布范围广。此次公布的埋藏区分布于海淀、石景山、东城、房山、平谷、大兴、顺义、通州、昌平、密云和延庆等北京的大部分区县,仅朝阳、西城、门头沟、怀柔与丰台等5个区县未涉及。二、面积比较大。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占地范围超过100万平方米有10处,占50%;其中超过2000万平方米的有大兴区亦庄、青云店。而前三批地下文物埋藏区中面积最大的为怀柔城关镇埋藏区,面积仅240万平方米。三、郊区多、城区少,南城埋藏区数量增加。这一特点基本上与本市的基本建设同步,即城市建设逐渐向郊区、南城转移。四、文化内涵丰富。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区涉及的时代起于新石器时代,历商周、战国、两汉、唐、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时代;既包括遗址,又有墓葬区,文化内涵可谓极为丰富。
此次公布的地下文物埋藏区,其位置及范围是根据历年来文物普查、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等工作成果确定的,即划定埋藏区的区域经常发现古代文物且数量较为丰富。如大兴区亦庄地下文物埋藏区,从2003年开始,文物部门为配合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在该地区先后发掘了数百座古代墓葬,还有窑址、古井等,出土陶鬲、陶灶、陶壶、陶俑、瓷执壶、铜镜、铜刀、银环等精美文物数千件,时代涵盖战国、汉、唐、辽、金、明、清等七个时代,对研究亦庄地区的历史沿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在亦庄开发区能够开展考古工作的地块,几乎都能发现古代文物。再如房山区南正地下文物埋藏区,2005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的建设工作,在南正村南发掘出大量战国、汉代、辽金时期遗存,计有灰坑40座、墓葬26座、陶窑7座、灰沟6条、灶5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铜器、铁器、玉器、玻璃器、骨器等600多件文物,为研究该区域战国至辽金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提供了重要资料。正因为这些区域地下文物埋藏丰富,对研究北京城市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才被划为地下文物埋藏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下文物,有关行政部门在办理相关批准手续前,应当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单位应当向市文物行政部门申请考古调查、勘探,从而避免破坏文物现象的发生。市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划定并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使基本建设中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名录的公布,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视文物保护”精神的落实,是在地下文物保护工作中科学发展观实际运用,贯彻了文物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长期以来北京文物部门努力工作的成果。在“十二五”的开篇之年公布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名录,能更好地指导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划定,不仅有利于地下文物的保护,同时也将为重大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以实现历史与现实、文物与建设的和谐和双赢。
公布地下埋藏区是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更好地挖掘、丰富和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地下文物十分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长期以来呼吁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地下文物保护。随着第四批地下埋藏区公布,将进一步促进北京地区地下文物保护。与此同时,北京市第五批地下埋藏区划定的,相关工作也已经开始。北京市文物局将继续加大地下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按照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切实做好重大项目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和文物抢救工作。充分发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