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网络兴瓷,陶瓷行业第一门户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企业家俱乐部 论坛
频道首页  陶瓷历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识
陶瓷艺术  陶瓷院校  古瓷欣赏  陶瓷拍卖  陶瓷古窑  陶瓷常识 产区特色: 德化  景德镇  醴陵  潮州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陶瓷文化>>陶瓷文化>>|
戏说瓷缘与瓷德

发布:2011-9-14 15:23:23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字体: ]

  瓷 缘

  搞收藏的人很注重一个“缘”字。

  一件稀罕之物,得到了,说是“有缘分”;虽孜孜以求而得不到,则说是“没有缘分”;得到又失去了,则以“缘分尽了”聊以自慰,。好像冥冥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掌握这个“缘”字,神秘兮兮,个人无法去把握似的。比如最近就听到几个与古瓷收藏有关的事。

图1-北宋磁州窑白地褐彩剔花梅瓶


图1-北宋磁州窑白地褐彩剔花梅瓶 

  某地有个作家,小说写得好,小有成就。后来又习画,画文人画小有名气。由绘画而引发出对古陶瓷的喜爱与收藏,可惜没有什么珍品。一夕,大雨如注,闭门读书至夜半,忽闻敲门声。心存警惕,门开一逢。暗中只见来者身披雨衣,却看不清面孔。隔防盗门问有何事,自称求画者:“仰慕先生久矣,无缘相见,今经人指点,冒昧造访。愿以家藏古瓶换大作一幅,不知可否?”说着从包中取出瓶子,双手奉上。作家深为其诚所感动,不问瓶子真伪,连忙从画筒中抽出一轴相送。等送走索画者回到书房,仔细端详古瓶,不禁大为吃惊。这是一只货真价实的北宋磁州窑白地褐彩剔花梅瓶(图1),一尺有余、精工细雕、光彩夺目,俨然国家级珍品。连忙开门追瓶主人,人早已消失在夜幕大雨之中,连姓名也未留下一个!遂叹道:自己的涂鸦之作,那值一只宋代名窑古瓶?真是“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非“缘”而何!不过,这真是太过偶然。

图2-元代凤穿花书阿拉伯文戗金玉壶春瓶


图2-元代凤穿花书阿拉伯文戗金玉壶春瓶  

  瓷友邢先生上班路过建筑工地,一农民工挖出一只40多厘米高的瓷瓶求售。这瓶子满身污泥,口已残破。虽然如此,一看之下还是打心眼儿里喜爱,于是便买了下来。据农民工讲,在此之前,已有多人上过手,皆以价高,弃之不顾。邢先生将瓶子洗净,自己看不懂,便去博物院请教古陶瓷专家。专家一看,大喜过望,连连叫道:“国宝!国宝!”原来这是一只元代凤穿花书阿拉伯文戗金玉壶春瓶(图2)。对于戗金瓷器,人们只是从《陶记》、《格古要论》等历史文献上见过记载,而从未见过庐山真面目。此瓶一出,惊天动地,吸引了北京、上海、河南、陕西以及香港等海内外的学者专家前来观瞻,见者无不慨叹此瓶之奇之美。

  这样一件宝物,邢先生做梦也未曾想到过,也无须踏破铁鞋寻觅,而是全然不费功夫得到了,不是“缘”又是什么?而在此之前,那么多淘古董者见到此瓶,不是身上未带钱,便是看不懂,或不愿解囊,而当知道它的价值之后,无不为自己失之交臂而遗憾不已。最后只有解释为“无缘分”。

图3-元青花四爱人物纹瓷片

图3-元青花四爱人物纹瓷片  

  下面再说一个教授与古瓷结缘的真实故事。西安的马广彦教授在研究青花古瓷中,深以自己没有一件比较精美的元青花标本为缺憾。一次去景德镇考察,有幸见到一块元青花四爱人物纹瓷片(图3)。苏麻离钴料绘制,发色纯正,纹饰构图精妙,画工精细,很有研究和欣赏价值。“就是他!就是他!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那个标本。”心为之怦然,爱不释手。然而瓷片拥有者也视为珍宝,死活不肯割爱,马先生只好依依惜别。回到西安后,为了这个元青花瓷片子,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一次次写信、打电话,托朋友做工作,一直磨了整整一年时间,结果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方终于答应高价转让。马教授欣喜若狂,让儿子专程去了一趟景德镇,将瓷片请回家。有人说,“为了块破瓷片子,花时,花钱,花精力,太不值得了。”马教授却说:“值得,光这一幅元人的绘画也值!”对于马教授来说,多年期盼,一年折磨,,终于成功,叫做“缘分到了”。而对于转让者来说,把玩多年,一朝失去,可谓“缘分尽了”。马教授虽然经历萦回曲折,总归如愿以偿。散尽千金为片瓷,也是人生一乐。欢愉之情,可想而知。遂贮之锦盒,印成名片,写出文章,与大家共同分享其乐。凡见得此瓷片者,也称“有缘相见”。

  这些与瓷有关的机缘,可能比较典型。其实,收藏家的每一件珍贵藏品,大都有着独特曲折的经历,令人心动的巧遇。然而,搞收藏,机遇也罢,缘分也好,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要有爱。执著的爱着你的收藏领域,爱着你的收藏品。“赏瓷如赏美玉,观陶胜观佳人”,爱到了痴迷的地步,达到了大智若愚的境界,必有所成。没有爱心,面对宝物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也就谈不上什么“缘分”。二要有识。臂百折而成良医,观千剑而后识器。机遇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产生的。没有理论的研究,实物的把玩,经验的积累,失败的教训,眼光的磨砺,鉴赏能力的提高,即使有机遇也不知其为机遇,天上掉下馅饼也不敢吃。倒是常常以假为真,视破烂为宝物,虽倾家而不顾,自以为有缘分,实实糟蹋了这个“缘"字。三是要有钱。一钱难倒英雄汉。再好的机缘,再美妙的珍品,再丰富的学识,没有钱只能望洋兴叹,与之擦肩而过,为别人所得,而与你无缘。当然也不是说无钱者就不可以搞收藏,自己去捡瓷片,赏瓷片,并加以研究,同样其乐无穷。我要说,拥有一块捡来的好瓷片也是“缘”。

  瓷 德

  收藏古玩,人们很看重一个“缘”字,笔者以为,“缘分”只不过是收藏中一种好的机遇而已。而真正的收藏家更注重一个“德”字。

图5-黑瓷


图5-黑瓷

图6-白瓷


图6-白瓷

图7-彩瓷

图7-彩瓷  

  民间收藏,五花八门,不下千万种之多,然平心而论,可收藏之古玩器具,对人类贡献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莫过于古陶瓷器了。陶器的创制,在中国已经有10,000多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无论是日用盛器、炊具、祭器、艺术性观赏陈设器,还是砖瓦建筑构件,一直与人类息息相关。这种土与火的艺术,给人们所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无与伦比的。所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所遗存的许多典型的陶器,无不显示中华民族祖先们的无穷创造力。瓷器是对陶器的新发展,也是中国人民的独创。如果从东汉算,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诸多名窑创烧出了青瓷(图4)、黑瓷(图5)、白瓷(图6)、彩瓷(图7)四大门类,花色品种,丰富多彩;技术工艺,博大精深。优美的造型,玉石般的釉色,精美的纹饰,也足以使我们引以自豪。瓷器成为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试想,一件陶瓷器的产生,要经过多少人的艰辛劳动:这里有开山取土之人,澄泥拉坯之匠,刻画上釉之师,上山砍柴之夫,盘窑烧器之工。哪一个环节缺少人或未能尽心竭力,便无法生产出美器。至于器成之后,销售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长途运输,车载船装者,挑担贩卖者,又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拥有精美陶瓷器的主人,小心翼翼地使用,珍宝似的收藏,千年百载,代代相传,避过兵火地震,天灾人害,保存至今,又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劳动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和价值,也体现了“德”,我们正可以好好写几篇《陶德颂》和《瓷德颂》。

  正因为古陶瓷凝结着艺术性的劳动,反映时代的文明,有着历史的丰厚积淀,它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有研究价值,更有经济学价值。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死后都要用心爱的陶瓷器作为陪葬。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热衷于收藏古陶瓷精品美器,至使古陶瓷成为古玩文物收藏的最大门类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要成为古陶瓷收藏家(当然也包括其他收藏家),在收藏活动中,更应注重个人品德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把收藏过程看作是崇尚文明、研究文化、保护文物、造福社会的活动。在收藏与研究中,自然而然地增长学识,提高鉴赏水平。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和古代艺术的熏陶,陶冶性灵,有益身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乐在其中。

  当然,也有为数众多的古陶瓷收藏者,从个人喜好出发,投资其中,抱有保值、升值的企望,或者“以藏养藏”,玩过之后再转手他人。这都无可厚非,关键要调整好心态。而今假货赝品充斥市场,唯利是图,奸诈贪财之辈比比皆是,搞收藏“交学费”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而“捡漏”则是非常偶然。失算时,灰心丧气或暴跳如雷;胜算时,沾沾自喜或得意忘形,都不可取。不管如何,只可等闲视之,倒要大肚能容。买了假货赝品,为亡羊补牢计,应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切忌心理不平衡,为弥补自己的损失,有意以欺骗手段嫁祸于人, 这是重利而轻德,如果这样,必然失信于朋友。另一些人为了一件宝物,与友争购,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甚至不择手段,反目成仇。这就叫贪物而失德。这些都非君子所为,也不利于身心健康。至于那些为获取暴利违法行事,甚至于与盗墓贼为伍, 倒买倒卖, 坑蒙拐骗,贪婪欺诈之徒,奸商而已,只可以“缺德”论之。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国瓷都
·宜兴
·德化——中国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镇——千年瓷都
·佛山——南国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