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地处韩江中下游,一直为粤东、闽西南以及赣东南地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素有广东“东大门”之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潮州菜之乡、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这一张张的城市名片,是对潮州经济文化的最佳诠释。
“十一五”期间,潮州交出了一张成绩不错的答卷:GDP年均增长13%,后来居上领跑粤东四市。能取得这样的战果殊为不易,因为潮州经济腹地小,面临着周边地区强大的竞争压力。叫响一张城市名片绝非朝夕之功,为擦亮区域经济品牌及企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潮州早就开始一场特色经济高端化的变革。
打造区域特色经济
“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潮州”。潮州陶瓷历史已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陶瓷生产厂家10000多家,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去年,全市陶瓷产业产值达500多亿元,并以每年30%左右的增速递增,其产量、品种、规模、档次、出口量等均名列全国前茅。
据了解,潮州是全国陶瓷出口量最大的生产产区,产品畅销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日用瓷和卫生洁具出口基地。创新能力较强,每年创新的品种达2万多种。目前,潮州陶瓷产品已获国家级奖励的有150多种,居各大瓷区前列。
潮州的服装行业极具个性,主要生产婚纱及晚礼服,出口占全国总量15%以上。这一特色经济源于世界闻名的潮绣,后来演变为婚纱晚礼服。
“陶瓷”和“婚纱晚礼服”是最能让人记住潮州的两个关键词,但实际上潮州的特色远不止这些。
以庵埠为中心的食品生产基地、以潮安县彩塘镇为中心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以三环、创佳等骨干企业为主的电子元器件及装配的电子家电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潮州这些特色产业也已初具规模,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并积累了较好的特色工业基础,产业配套能力强。目前,潮州已形成了以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五金不锈钢制品、印刷包装、皮塑制鞋为支柱产业的特色工业体系。
形成合力创区域品牌
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种种原因,原先潮州特色工业知名度不高,未能开发区域性品牌效应去推动发展,特别是以外向型企业的产品,主销渠道在国外市场。他们多数采用贴牌生产的形式,成为外商在潮州的生产车间。如陶瓷产品虽远销国内外,但潮州陶瓷的知名度却鲜为人知,未能真正形成品牌优势。因此潮州提出,要发展潮州经济,就必须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抢占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
经过多年的发力,在名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当地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潮州区域品牌硕果累累。以陶瓷产业为例,被命名为“中国瓷都”后,潮州市先后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被广东省确定为“广东省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省市共建先进陶瓷制造业基地”;饶平县被授予“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枫溪区被省政府列为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单位,古巷镇被授予“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和“中国卫生陶瓷重镇”称号,凤塘镇荣获“中国陶瓷重镇”称号,一项项区域品牌让潮州陶瓷名声更加响亮,也把潮州陶瓷推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据介绍,区域性品牌效应带动了企业的销售。国内外客商慕名而来,到潮州看样定货。为适应国内外客商的需求,许多生产厂家也纷纷扩大生产规模,扩建厂房,购进设备。
区域品牌也进一步激发了当地企业创名牌名标的积极性,不少企业逐步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方向努力。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出台了《关于实施名牌战略意见》,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商标意识,实施名牌战略,使得企业“重质量、创名牌”的意识不断增强,争创名牌名标积极性空前高涨。
2004年潮州被命名为“中国瓷都”的时候,伟业陶瓷优先公司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广东省名牌产品”这一项荣誉。而就在当年年底,该公司便一举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和“广东省著名商标”三项殊荣。2010 年,更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并成为潮州第一家“中国质量诚信企业”。
在名牌名标战略的带动下,潮州陶瓷不仅实现了“国字号”名牌名标“零”的突破,还拿下了18项“中国名牌”和6项“中国驰名商标”,省级以上的名牌名标也达到348项。还有20多家企业获得了商务部评定的“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
特色经济高端化
潮州当地官员深谙,只有不断完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特色经济高端化”是当地政府正在努力的方向之一。他们对这一概念的诠释是,以加快建设陶瓷、食品、婚纱晚礼服、不锈钢制品、水族机电等一批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为载体,以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突出抓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为抓手,积极运用高新的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为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潮州着眼于建设“国内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突出强化陶瓷、食品、婚纱晚礼服、不锈钢制品、水族机电、工艺鞋等 6 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通过省级专业镇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
而培育一批特色工业的“领头羊”,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是创区域性品牌的基础。潮州有关部门也积极组织申报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精心筛选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对30家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扶持,开通绿色通道服务,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的规模效应。
但创企业品牌需要很多关键因素的支撑。针对民营企业老板大多数是“洗脚上田”的实际,当地政府在引导企业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可谓不遗余力。
由于潮州民营企业多数是靠自我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多是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为引导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潮州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促进企业的扩张和规范。
如广东正龙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私营企业,通过实施改制,经营更为规范,营销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正龙牌”无汞电池产品还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目前,潮州大多数较大规模的企业都实行了公司制改造,逐步改变了原有的个体和合伙体制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壮大发展。
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潮州把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开展技术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致力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研创新产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潮州市政府会在技术攻关上给予协助支持,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尽量倾斜,切实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共性问题特别是技术难题。如经常有的放矢邀请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有关陶瓷、服装等专家学者来潮传经指导、开设讲座,以此促进特色经济产业的升级换代。
而在政企携手助推下,目前潮州市骨干企业已与7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增至2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增至25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上半年,全市新增专利申请772项、授权714项,新增技术发行投资备案项目42项,计划投资额居全省第3位。
人才是最大瓶颈
在推动潮州特色经济向高端化发展的过程中,潮州也面临不少难题。
记者了解到,由于地缘关系,潮州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有限。三环办公室主任陈逊新就表达了这种担忧。
“高端的科技人才、一线工人都缺。公司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新产品、新项目较多,而且规模大,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来承接、组织和实施。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需要增加一线的操作人员。但目前,技术骨干、管理人才、一线操作人员还存在着缺口。”陈逊新说,公司只能通过加速“外招内培”,从国内外招聘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同时扩大内部培养,并实行更多的惠工措施,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为留住员工,他们采取了很多惠工措施,这也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了不少。由于城市配套不足,缺乏外语学校,三环集团需要将外国员工的子女送到深圳、广州等地去就读。
此外,对于潮州本土倾向稳扎稳打的民企来说,如何让他们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以加大力度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品牌建设中去,也是一大难题。
潮州市经信局局长魏清潮介绍说,民营企业由于管理不是很规范,要通过银行的评估体系还是有一定难度,久而久之,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变弱。目前潮州的存贷比很低,贷出只占存款的1/3,这说明企业发展心态保守,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