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陶之乡”泗水县古镇柘沟镇的大缸、鲁柘澄泥砚制作精美、历史悠久。而今,柘沟镇制陶业重焕生机,儒陶、鲁柘砚、鲁陶、圣府陶制品厂等制陶业龙头企业蓬勃兴起,产品销往儒家文化圈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绎六千年陶乡文明《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所说的“陶河滨”就在柘沟一带。柘沟制陶业始于新石器时代,属大汶口文化,距今有六千多年历史,制作原料取之于柘沟五色陶土,即白、红、绿、黄、灰。陶土分布面积达26平方公里,储量为12.2亿立方米。距今四千余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陶器制作由条编、堆土造型、贴泥的制作方法,逐步演变为直接用泥捏制成型,能够制作灰陶瓶形器、橙黄色陶罐、磨光黑陶等。土陶业的发展,带动了集市贸易的兴旺发达。春秋时期鲁国已将柘沟作为制器作陶的坊镇。在唐宋时期,有贩运柘沟陶器者到京师获利百倍。《高密县乡土志·物产条》载:泗水县“柘沟赤埴,陶为瓮盆,四方贾之”。
柘沟陶制品制作较为复杂,有晒土、澄泥、弓削、烧制等10余道工序,产品具有质细、耐酸、耐碱、不渗水、不起潮、耐撞力强等特点,非其他地方的陶土所能比拟,所产大缸以原料独特、工艺精湛闻名省内外。千百年来,柘沟制陶业代代相袭,窑口最多时达400余座,大缸销往四方。至2000年,已有缸、罐、甏、盆等60余种柘沟陶业产品参加全国展销会,产品畅销鲁、冀、豫、苏、皖等8省110余县市。使用柘沟陶土砌成蒸酒发酵池蒸出的酒醇香味浓,用柘沟大缸腌出的济宁玉堂酱菜清脆香甜,走出国门。
鲁柘砚又称鲁柘澄泥砚、柘沟陶砚、柘砚等,制作工艺源于西汉甘露三年,盛于北宋,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清乾隆皇帝曾为其收藏的钟式东鲁柘砚赋诗一首:“模削谁成几上宾,洪钟作式出陶均。设如洞理文流响,七召畴为待扣人。” 创意陶制品重焕生机
柘沟镇传统艺人从保护民俗文化的角度,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将前沿工艺运用于土陶产业经营,在摈弃缸、罐、甏、盆等滞销旧土陶产品的情况下,结合现代制陶艺术,陶产品开始向高精难的装饰品方向发展,陶制的茶具、瓷狮、罗汉女、瓷板画、看盘、花瓶等高挡、精致、典雅装饰品,使柘沟土陶重新焕发了青春。
制砚工艺失传八百多年的鲁柘砚于1990年重现光华,烧造工艺要经过配料、过滤、成形、晾坯、刻制及匣钵、填充剂、装窑等20道工序,其制作工艺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发展到墨、酱红、灰、花等10多个花色100多个品种,造型古朴大方、质地温润如玉、发墨细腻良好、瑞泽生津不涸,花色鲜艳丰富、明快大方、简洁明快,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享有盛誉,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际友人,被评为山东省标志旅游商品。民间工匠曹福明利用柘沟陶土,采取传统工艺烧制成编钟,音符准确,音质洪亮,陶土编钟制备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儒陶(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柘沟陶土为原材料,开发了开片陶、彩陶、黑陶、漆陶、镶嵌陶、仿古陶等系列数千个品种;山东鲁陶工艺品有限公司利用陶土资源,承嗣传统工艺,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专家合作,结合现代制陶艺术,挖掘和整理鲁陶工艺,主要有鲁陶澄泥砚、镶嵌陶、开片陶、彩陶、仿红木透雕、浮雕陶瓶、旅游纪念品等七大类上千种产品,成品古朴高洁、温润如玉。山东鲁陶工艺品有限公司、山东儒陶工艺品有限公司双双被命名为济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鲁柘砚荣获第十一届运动会指定产品,儒陶、鲁陶产品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商品十佳品牌,儒陶产品在北方旅游交易会上获得金奖,企业产品被《孔子》电影列为食用器皿主要道具。目前,柘沟镇陶土开采企业10家、陶土加工企业15家、工艺陶瓷加工企业3家和陶粒滤料环保材料加工企业4家,年销售收入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