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为散布在凤凰山窑址的文物碎片。
黄岩区沙埠镇有7个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青瓷窑,最近被不法分子盯上,频遭盗挖。随着附近各村老文保员相继离世,保护这些青瓷窑的重要屏障也受到了威胁。千年传承下来的青瓷文物亟待更周全的保护。
7个青瓷窑均为省重点文保单位
据黄岩博物馆馆长符艺楠介绍,沙埠青瓷窑址位于黄岩区沙埠镇。窑址分布范围很广,形成了以沙埠、院桥、高桥3个乡(镇)交界地为中心的窑址群,共有窑址7处。平均每个窑的规模在35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青瓷窑有万余平方米。
早在1963年,这些青瓷窑就已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每个窑场附近都立有省文保单位的石碑,并有警示牌,言明:“严禁挖掘窑址瓷片”。
“沙埠青瓷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五代越窑青瓷遗址。1956年底,省文馆会在秀岭水库考古发掘时被发现。”符艺楠说,沙埠窑群是晚唐至北宋时期台州窑系中的佼佼者。“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说的就是素有“瓷器之花”美誉的青瓷。
填埋后山上仍留不少盗洞
沿黄岩院沙公路前行,在沙埠镇霅溪村路段靠近山边的一侧,你若留意,便会发现山上散落着各色不成形的瓦瓦片片,这里正是与霅溪村隔路相望的凤凰山青瓷窑址。
9月23日,在霅溪村村民程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这个窑址。沿着“文保单位”石碑的右侧顺着山坡往上爬,杂草丛生的土路上,散布着大量类似于陶土质地的破损瓦片。到了矮坡的平缓处,在一棵果树旁边,一个大约能容两人的盗洞赫然出现在面前。
程先生说:“这就是被人挖掘过的盗洞,估计也没挖出什么东西,主要都是烧制瓷器的器具残片。”
符艺楠向记者介绍,这些烧制青瓷的器具,叫做匣钵,匣钵有好几种,有的能装一件,有的能叠置装烧五六件。
在窑址的现场大量出现的都是这种中间突出、外侧呈环状凹槽的匣钵。程先生随手捡了一件青瓷碗的残片倒扣在匣钵的中间,看起来十分妥帖。
程先生的父亲程洪喜,今年78岁了,受黄岩区文保部门委托担任文保员,负责巡查和保护霅溪村周边的青瓷窑遗址。
程先生说,由于近年来,不法分子盗掘青瓷窑的现象有严重化的趋势,许多窑址都出现了大小不一的盗洞,前段时间,当地文保部门向程洪喜支付了1000元钱,老程就用这笔钱,将裸露的盗洞逐个封堵。
“爸爸年纪大了,最近刚出了交通事故,腿伤了,不能上山,有些窑址又出现了盗洞。”程先生告诉记者。记者见到程洪喜的时候,他的腿伤还没好。他说,这几年的确有不少人来窑址“寻宝”,据他观察,都是外地人,本村村民不会去挖。那些人找到品相比较好的,就拿去卖了。
窑址上青瓷物件多为当年报废的残品
符艺楠告诉记者,目前在沙埠各窑址上,能找到的青瓷残片多为当年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报废品、残次品。
据悉,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沙埠镇当地村民在农耕的时候,曾经挖掘出相对完整、略有残缺的青瓷物件,村民们都自发上交了政府,因此得来的6件青瓷器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均陈列在黄岩区博物馆。
“几十年了,非常完整的沙埠青瓷器还没有发现。”符艺楠说,尽管如此,由于沙埠青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不断有国家派出学者前来考察,1994年,8个国家考古专家组成联合考察团也来沙埠考察过。目前,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收藏有沙埠青瓷窑生产的瓷器。
急需有责任心的文保员
符艺楠告诉记者,沙埠青瓷遍布世界许多角落,这也证明着唐宋年间,我国外贸活动非常活跃。
“客观地说,从目前去过窑址的人员来看,部分是古董收藏爱好者,他们多数只是挑挑拣拣,只看不拿;也有人带青瓷标本回家研究;还有一部分人有不良动机,找到品相好的瓷器就拿去卖。”符艺楠说,因为听说路桥和椒江海门老街有人在卖沙埠青瓷,他们曾经去查过,但还没有发现真品。
对于这7个青瓷窑的保护工作,符艺楠说,主要由黄岩区博物馆文化文物行政执法大队承担,博物馆一年组织两次巡查,行政执法大队进行不定期巡查,省文物执法总队也曾来巡查过。
另外,沙埠镇的3个村还招了当地6位老人担任业余文保员,这些老同志大多对当地的窑址比较了解,本身也曾是村里的干部或者文化员,但这几年不少老文保员相继辞世,其他的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目前仍坚持在岗位上的,只有程洪喜一人了。
符艺楠说,目前急需对窑址有所了解,有保护祖先遗产愿望,且长期在当地生活的人来担任业余文保员,以加强日常巡查。
采访期间不少村民问,为何不将这些青瓷挖掘出来,再进行保护呢?对此,符艺楠表示,除非特殊情况下的抢救性挖掘,大部分文物应该让它留在土层里,远离外界干扰和自然力的侵蚀,以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长久地保护下去。一旦挖掘出来,不仅看护的成本非常高,对文物也必然会造成伤害。
“在此情况下,对于散布在大地上的青瓷,保护难度的确很大,希望人们都能用一种敬畏的心态来保护这些文物,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条例,不可私人占有文物。”符艺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