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宿州段开凿于隋代,漕运繁荣于唐宋,一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隋唐大运河促成了历史上宿州的繁荣发展,它不仅滋润着宿州两岸广袤的土地,也创造了灿烂的运河文化。今天,通过考古发掘,大运河留给我们的一件件珍贵“遗产”重现在世人眼前。
宋代码头
2007年3月的一天,市文物所工作人员协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开始对位于宿城木牌坊的“埇上嘉苑”小区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发现了宋代石建筑码头、沉船木块。
这次发掘是宿州段运河遗址的第二次发掘,探方面积为464平方米。经过发掘探测,考古人员惊叹了:这里就是一个地下瓷库!据市文物所韩三华所长介绍,在出土的2400件文物中,80%都是瓷器,其中不乏珍品。
考古人员还在探方的南半部发现“木船”遗迹,木船的尾部保存相对完整,但是船头破损严重。木船残长12.7米、宽3.5米,在船板周围小范围内出土10余件北宋中期的盏、碗等瓷器小件及50余枚“崇宁通宝、重宝”铜钱。同时,在木船周围出土石质锚碇5个,铁质锚钩1件。根据木船所在的地层年代和发现的文物来看,木船应该为北宋中期的商船。这是继淮北市濉溪县柳孜镇运河遗址发现商船之后的再一次重大发现,也是首次在宿州境内运河遗址发现古沉船。
更重要的是,在发掘现场的西南角和北边分别发现两处宋代石建筑码头,其中西南角的石建筑码头保存比较完整,全部由巨石堆砌而成,这是首次在宿州运河遗址发现宋代石建筑码头。在码头两侧附近,还发现许多木头,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木头主要是当时护坡和用作固定船只的。码头的发现揭露出完整的宋代疏浚河道、加固河坡、码头基础的做法,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价值,同时还向后人展示出完整的运河横切面。在南宋地层里发现成排条石砌筑的军垒和灶坑,其周围出土擂石30多个,应为战争遗迹。
当发掘进行到11米深时,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为保护好没有发掘出来的文物,考古专家们决定进行回填保护。这次发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出面与房产开发商协议,拿出补偿措施,换取开发商取消原本的建设规划,并计划利用这片空地日后开发成大运河码头专题博物馆。
西关大街
大运河西关大街遗址位于宿城西关大街北侧,属通济渠遗址区。
2005年9月,在宿城西关大街东端北侧一处步行街建设工地,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发现许多各时期瓷器残片。次年4月,考古专业人员进驻现场。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考古工作者在一期工程范围内累计考古钻探2万多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发掘水井4眼、墓葬1座、灰坑1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1400余件,取得重要收获。通过发掘首次掌握了运河河床剖面第一手资料,初步了解了运河开凿技术、使用、疏浚等信息。
本次发掘出土文物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琉璃器、玉器等;还出土几十万件瓷片及为数不少的动物骨骼,具有较高的历史经济等研究价值。出土物以瓷器为大宗,占85%,涉及南北方地区20多个古代窑系窑口,其中不乏珍贵品。出土文物中既有生活实用器,又有文体用具、装饰艺术品和玩具等。瓷器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影青釉、酱色釉、绿釉、黑釉、黄釉,胎质细密的白瓷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的制瓷业技术水平发展到又一新的高度。
埇 桥
隋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隋炀帝为南游,调动几十万民工开挖了古汴河,开通通济渠,因中间自荥阳北板诸至开封原是一段古汴河,所以唐宋人称通济渠为“汴河”。由于开挖汴河截断了南北官道,所以在今天的大隅口处,修了一座桥,以方便南北行人, 这座桥就叫作“埇桥”。
到了公元1142年,宋金和议,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堵塞了南北交通,汴河逐渐湮没,埇桥被废。埇桥虽被废,但它延续了400多年,是宿州形成的主要条件,在历史上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今这里已不再有淙淙流水,也不再有“隋堤烟柳”了,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化城市景象。但是,“埇桥”究竟曾经在哪儿,仍然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谜。
1987年,工商银行宿州支行在大隅口淮海路西侧建办公大厦打基桩,在位于运河遗址区大河南街北侧与中山街南侧相对两处距地表2米多深处,碰到大量凿制规整、错缝叠砌的长方形条石构筑遗存。考古专家随即赶到现场考察,发现两处相距40多米,与史料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基本相近,且体量极大。
近日,记者随市文物所所长韩三华来到遗址现场,韩所长告诉记者:“在这段遗址上,大运河是东西走向,沿着中山街至小东门,再转到东关大街。当时在这里发现了干锅(焊接用的工具)等文物。”据韩所长介绍,后来在淮海路东侧与大、小河南街之间建设工地又出土了古蕲县界碑半截(现收藏于市文物管理所)。该碑镌刻着数个方位行政区划名称及其距离里程,区划名称与唐代很贴近。淮海路连接的是历史城区南门和北门,出南门通往历史蕲县,出北门通往历史符离县,这两处重要发现为考古专家寻找史料文献多有记载的“埇桥”提供了重要线索。专家初步认为,宿州市历史城区的大隅口位于通济渠遗址上,应是历史上著名的“埇桥”遗址所在。对于具体位置,考古专家认为中山街的位置应该是河堤,而埇桥就在河堤的南部,隐藏了数百年的“埇桥”之谜终被揭开。
汴水咽喉
走进宿州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青花石护栏前,隋唐埇桥漕运码头的微缩景观:汴水东去,城楼高耸,埇桥卧波,帆樯穿行,民居、商埠鳞次栉比,再现了当年埇桥漕运的盛况。
博物馆有一处展厅称为“汴水咽喉”。为何起名为“汴水咽喉”?因为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自此这里便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厅内所展示的就是大运河的雄姿。通过沙盘、地图、文物、投影、微缩景观等方式,讲述了宿州的由来和它在隋唐宋时期的繁华。
厅内放置了300件从运河宿州段遗址挖掘出土的文物,有瓷器、骨器、玉器和石器。在这些历史文物中,又以瓷器数量居首。这些瓷器虽然在水中和地下经过上千年的岁月,但色泽仍然光鲜如初,有些甚至完好无损。其制造的窑口多为官窑,有安徽的寿州窑、河南钧窑、河北的定窑系和磁州窑、陕西的耀州窑系、湖南的长沙窑、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景德镇窑、浙江的越窑等等10余个窑系。从其釉色看,有青釉、黄釉、白釉、黑釉、酱釉、白底黑花、影青釉等10多个品种。从其形制来分,则有碗、罐、壶、钵、盏、盆、支壶、瓷枕、瓷铃、瓷佛像等。这一切,都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大运河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