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私下为民间文物做鉴定、估价,这是一个国际博物馆界的基本伦理,”台北故宫博物院登录保存处处长嵇若昕9月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反复强调“基本伦理”。她语气坚定地说:“台北故宫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有,一经发现,我们有明确管理规章,将按照台湾公务员的相关规定等进行处罚、记过以至免职。 ”
发私财可能被免职
2004年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新版)规定:“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对其他物品进行估值,只能是应其他博物馆、法律赔偿、政府或其他主管公共权力组织的正式要求”。而此前旧版更曾明确规定,鼓励博物馆专业人员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分享给专业同行与普通公众,“但是书面鉴定书或估价凭证不应予以提供”。
嵇若昕说,一方面由于台湾的相关规定,一方面是职业基本伦理的要求,台北故宫从没有在职人员以院方或私人身份从事鉴定活动,即使是退休人员,也不会去做。 “别说出具鉴定报告,连民间咨询都不敢”。
“我们很怕沾惹民间文物鉴定、估价的事情,尤其涉及金钱更不能做,会有很多纠纷,这会损害个人和院方的名誉,”嵇若昕说,“大家都是很爱惜羽毛的。 ”
据嵇若昕介绍,台北故宫专业的文物研究员约40人,他们的薪水比照大学教师,稍高于公务员。院方对工作人员的行为有着严格的管理条例。 “像我要去大学讲课,必须得到院长的签准。 ”
据了解,台北故宫的研究人员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为民间人士所携带的“宝贝”提供咨询服务,但前提是:免费。
院方提供器物、图书文献、书画的专业咨询服务,但明确规定“因文物鉴定非本院法定业务,仅就社会人士所携实物,提供学术咨询服务。由本院研究人员提供相关学术意见,惟此项服务不收费亦不开具证明,若有需要可来电预约咨询时间”。
每周二、四下午,台北故宫都有专业人员接待民众,对他们带来的实物提供咨询服务,很受民众欢迎。其中,玉器、瓷器最为热门,有时预约排队要等3、4个月。
三人同行防监守自盗
在文保安全方面,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介绍,为防监守自盗,文物进出库房,一直遵守192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制度,就是必须三人一组同进同出。
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过文物丢失事件。上世纪60年代在台北外双溪设馆的时候,就考虑到文物的安全。库房设在山洞里,外人完全无法侵入。文物陈列柜都是特殊材质、特别设计。陈列馆内外,除有人员值守,电子监视系统也十分完备,与国际最先进的博物馆安全技术保持同步。在院区内,警卫队每天24小时巡逻,还有警犬巡守。此外,台北故宫和管区派出所紧密联系,警方也派巡逻车日夜巡逻。
对文物的提取、运送、检视、测试,台北故宫都有作业规则、操作手册。例如持拿文物之前,工作人员必须摘下手表、戒指、手镯等,以免碰触文物,造成损害,因为有些瓷器就跟蛋壳一样薄脆。另外,哪些文物持拿时需戴手套,哪些又不能戴手套,这都有详细规定。比如,持拿纸张,就必须戴手套,持拿牙雕就不能戴手套。这些工作人员都经过长年训练,对操作规程的每一步都十分熟稔。
此外,文物从匣子里取出来,放到桌上,都会用毛毡铺垫,之后,文物只能在桌上水平移动,不能再提起来。文物修复或者保养需要上仪器时,都会事先用一个复制品进行各种测试,之后,才会把真的文物放上仪器,这当中的每一步都必须十分谨慎,做到万无一失。但万一发生事故,台北故宫的基本处理原则就是“第一时间上报”,因为文物移动的每一步,都有两三人在现场,而且每一过程都有监控的影像记录,所以瞒报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