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瓷博会“十大杰出陶瓷人物、十大最具影响力陶瓷品牌、十大最具增值潜力青年陶瓷作品”系列活动的举办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参展陶瓷品牌知名度,宣传一批影响中国陶瓷行业的领跑者,发现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的作品。
据了解,活动截止目前专题点击率达到1480075,留言累计247条,在“百度”搜索引擎上以“2011瓷博会三大评选”为关键词检索出的相关内容约有111000项,“Google”搜索相关内容约有513000项,为让公众对各候选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采访了此次活动“十大最具增值潜力青年陶瓷作品”候选人之一的邹乐女士,通过与他的对话,对其作品风格的形成、入围作品《心随花动》的创作历程等方面进行了以下采访。
记者:邹乐老师您好,您的作品《心随花动》入围了此次评选活动候选名单,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幅作品的详细情况?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
邹乐:《心随花动》这件现代青花作品从器型到画面都是通过我的原创构思而创作出来的。我所创作的作品追求造型与画面的和谐统一。从器型上来看,造型修长挺拔、高贵典雅,似女性婀娜的身姿。虽然器型设计只是一根线的设计,但是一根线的变化却能带来丰富多样的造型样式。例如有时在我的器型设计中可以表现出阳刚霸气的造型特点,有时又可以设计出挺拔秀丽的造型特点。我的《心随花动》的器型设计具有的正是挺拔秀丽的造型特点。从画面来看,我选择的题材是饱满活泼的大丽菊,选择大丽菊作为创作原型是因为我个人很喜欢大丽菊那种怒放的生命状态,很具有视觉感染力。在作品中大丽菊全为正面盛开,聚散调配得当,运用青花分水技法渲染花朵色调的层次感。我将大丽菊的花瓣边缘进行不规则的凹凸、折线变化和设计,而在叶片的线条处理上却运用流畅的弧线,采用相交、延续的处理方法力求使作品的题材与形式相映成趣,获得新颖的视觉效果。
记者:您是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的一名在校老师,请问您是如何将艺术创作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你的创作来源是否可以从日常教学中得到灵感或者是启发?
邹乐: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和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接受课堂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后,他们往往具有很强是实验精神,但同时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及技能的运用还不够全面和熟练,在整个教学的环节中如何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达到理想的作业效果,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一起交流和探讨,这不仅能启发同班的其他同学,对我来说也的确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
记者:您的作品运用了现代的绘画语言,也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请问邹老师,陶瓷绘画中现代技法和古代传统技艺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邹乐:中国有句古话“技近乎道”,技法只是艺术创作的手段,它是物质性的,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应该努力追求技法层面以上更深层的精神思想和创作理念。传统优秀的技法是陶瓷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努力去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必须结合新时代的时代精神,并努力开创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做到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蕴古创新。
记者:在创作前,是否要先进行一系列的构图?同时,陶瓷艺术又与普通绘画不同,比如说陶瓷器皿的现状、大小,多少都会限制画面构图和内容,在这方面您是如何把握的?
邹乐:在我的每次创作之初便是选择题材与构图布局,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是将我的构思转化为实物的第一步。在陶瓷器型上绘画不同于平面绘画是因为器型的形状、大小和比例关系是必须兼顾好的。我的器皿类作品大都采用通景、满布局的构图方式,这是我所喜欢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对于器型的造型我是有一定要求的,我很少买市场上已经做好的坯胎器型来画,因为有些过于传统,缺少变化,不是我想要的感觉。在创作时我往往是先设计器型,将器型的设计融入到我的整体创作中来,尽力将器型的造型与画面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记者:您创作的许多作品都获了奖,您如何看待这些荣誉?
邹乐:我觉得从艺这条路,就像登山,一路上会有很多个阶梯,我所经历的这些荣誉只是走过的这些阶梯中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了许多专家老师的肯定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记者:在此次2011瓷博会“十大最具青年陶瓷作品”活动中,您目前已入围候选名单,您是如何看待此次活动的?
邹乐:此次活动内容很充分,形式很新颖。首先评选之初是申报个人的作品及业绩材料,其考量的内容确凿充分;其次评选形式分为专家评审和大众评审,通过专家实物评定和大众网上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将每件参评作品广泛地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评定。整个活动过程全面而丰富。
记者:请问您对今后的陶瓷艺术创作有何发展计划?
邹乐:研究现代青花专业方向是我自研究生阶段,师从秦锡麟教授时就确立的目标,今后我还将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景德镇的陶瓷材料非常丰富,今后我将会努力将其它陶瓷材质语言融入到我的现代青花创作中来。希望能创作出更多个人风格明显、现代气息浓郁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