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瓷器闻名于世的江西景德镇,瓷都之名近年与日俱增,名气更大。那里的农民是不是全民“炒瓷”致富呢?农民生活情结是否依“瓷”情?近日,记者走进了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区罗家桥乡,只见乡村条条水泥路,新房错落有致、农民“瓷”情依旧,致富之路更为多元化,生活秩序井然,一片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此都指得就是景德镇。前年成立的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区,是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主要以生产电子陶瓷、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等高科技工业陶瓷为主,高档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为辅。罗家桥乡在园区辖区内,是景德镇市去年年底才成立的年轻乡镇,人口1.1万,非农业0.46万,地处城乡结合部。
10月13日,天气炎热,记者来到位于陶瓷工业园边上的罗家桥乡程家坞村,在村口就看见一家生产陶瓷酒瓶的小厂房,里面有10多员工正忙着手中活计,生产烫金红腊梅釉瓶式酒瓶,外观非常鲜艳漂亮。据了解,该厂老板名叫余毛仔,今年四十多岁,有四栋楼,两部高档车,生活较为富裕。他从事陶瓷行业约有十几年,以前生意不太景气,近几年才有转机,并且日益红火。如今厂里有20多工人,这些工人大部是乡里乡亲,她们月薪最低也有1500元,技术工高达上万元(比如电焊工)。余毛仔告诉记者,现在陶瓷酒瓶的订单业务忙不过来,建起了新厂房,准备年底再投资60万元设备,争取陶瓷酒瓶的年销量超过百万。
程家坞村的自主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类似余毛仔的老板还有几个。30多岁的村支书余平告诉记者,他正在筹备利用村里的闲散资金,带领村里4050的劳动力生产环保砖,走出一条全民致富路,预计年底或明年初就能启动这个致富项目。据了解,在全国,40、50这个年龄段的人,他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许多人“落伍”了,成为失业队伍中的一员。
无独有偶,在离程家坞村月二三里的宝石村也是位于陶瓷工业园边上,记者见到了正在村委会忙碌的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洪水,他既是村干部,又是景德镇市永德胜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的老板,他既“公私兼顾”,又村里村外两不误。在村委会洪水党支部副书记是全力以赴配合村党支部书记徐绍仁的工作,协调好“两委”班子的建设,把五百来户,一千几百人的村庄是管理得井井有条,为陶瓷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谈到自己企业发展时,洪水递给我们的名片却没有自己的职务,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原来在十来年前,永德胜公司还是一家只有二十来个工人的小企业,随着陶瓷工业园的不断建设发展,前几年,由福建商人共同增资扩大规模,自己占一半以上的股份,进行五五分成,福建朋友也不在景德镇管事,洪水老板是实际上的总经理,在业务、销售方面都是洪水老板在管理,如今公司拥有两个生产基地,一个是占地20亩的先锋老厂区,主要生产纸板加工及泡沫生产;一个是占地40亩的新厂区,位于206国道边上,主要生产陶瓷酒瓶加工及彩纸加工。公司凭着陶瓷工业园的天时地利人和,这几年是一年一个台阶,去年的整个公司的产值是2千多万,上缴利税60多万,今年预计产值3千多万,上缴利税70来万。看来罗家桥乡还有不少的“宝石”村镶嵌在陶瓷工业园边上,类似余毛仔、洪水这样的劳动创业模范还有很多。

用来装酒的烫金红腊梅釉瓶。
随后,记者又来到居民170户,人口约800人的罗家桥乡罗家垦殖场石岭分场,该村以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分场党支部书记胡景龙将记者带到养殖大户汪正园老板的厂棚,棚里的鸡黑压压的一片,它们正不停着唱着歌。据胡支书介绍:由于汪老板是个大忙人,我们就电话采访了汪老板。他是一位老党员,几年前就成为了“鸡司令”,早些年自己养一些鸡买到景德镇市各个农贸市场,这几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儿子、女儿一家人都在帮忙养鸡、外面收购鸡,然后批往景德镇市。经过这几年发展壮大,也就成为了景德镇最大的“鸡大王”,每天都要出售上万只鸡,年销量达几千万。如今,不仅奔了小康生活,而且获的荣誉不计其数,比如:全国农垦系统的:“全国致富标兵”、省市部门的“优秀党员”称号连他自己本人都记不清了。
回来的路上,路边农村的一幢幢新房子映入眼帘,老人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程家坞村一位程大爷对记者说,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政府给他们买了好几种保险,像城里人一样每月也能领到工资,生活现在过得好啊。
罗家桥乡村的所见所闻,正是瓷都的一个缩影。“瓷”时的瓷都农民缔结的“瓷”情,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智慧,走上了一条非仅“瓷”的多元化的致富路。中国江西网10月14日景德镇专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