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晚报》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在香港 “中艺”举行的陶艺展上,内地景德镇送展的八件美轮美奂的粉彩作品创造了数十万元的外汇。在当时人们收入普遍很低的背景下,数十万元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时引起很大轰动。创造这个天文数字的是当时已经83岁高龄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余翰青。
清平画室清平人
民国初的一天,一位面目清秀的小男孩走进了在景德镇小有名气的瓷画艺人陈德明的店里,想要拜师学艺。陈德明与其交谈之后,发现这位小男孩十分聪明、颇有灵气,便破了不轻易收徒的规矩,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小徒弟。这名男孩就是少年余翰青。
陈德明曾经语重心长地教导余翰青:“学画,是件苦事,不要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 ”余翰青听得很认真,他记住了这句话,记了一辈子。他白天刻苦地跟着师傅学瓷画艺术,晚上认真地看书习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几年以后,余翰青在瓷器上的绘画艺术出神入化、大有长进,已经超越了师傅陈德明。陈德明店里的生意从此更加红火,但余翰青依然专心瓷画,心无旁骛。
1928年的一天,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得了金奖的画瓷高手王大凡找到余翰青,请他一起画一位客人高价定制的瓷板画。这无疑是一次机会,但余翰青仍然婉拒了,因为他感到在师傅这里虽然物质方面不是很优越,却能够静心钻研画艺,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
再后来,随着余翰青画技精进,他有了自己的门店、自己的画室。他把画室取名为“清平”,甘做“清平画室”里的“清平人”。一次,有位商人看中了一幅余翰青画的瓷板画,愿以十石大米与之交换。余翰青经济状况不好,十石大米在当时也是个大数字,但最后余翰青还是拒绝了这次交换,他对自己作品的珍爱可见一斑。
鉴赏余翰青作品
余翰青的作品整体来说以工整典雅见长。画面气韵生动,用笔十分老辣。花头熟练地使用没骨洗染法,让人感到生意盎然。他作品以花鸟为主,也画一些鱼草、蔬果、走兽等,山水人物少一些。余翰青年轻时候喜欢养鸽,可以在鸽舍边站立好长时间。鸽子或散步、或啄食、或打斗、或飞翔,他都细细观察、了然于胸。因此,他画的鸽子十分生动逼真、姿态各异,有云间飞舞的、有草丛觅食的、有追逐嬉戏的。
解放以后,余翰青主要从事了教育工作。因为工作忙,作品数量有所减少,但艺术质量进一步提高。他的作品曾经多次出国到东欧一些国家展出并得到好评,并进入了一些著名的大型博物馆的收藏。
在“中艺”陶艺展上创造佳绩的八件作品,由余翰青分别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当时送展的组织部门专程到余翰青简陋的寓所兼工作室中进行了精心挑选。事实上,这项选择十分困难,因为翰青先生的作品几乎每一件都美轮美奂、难以取舍。
现在我们能见到余翰青的作品不多,但几乎每一件都是精品。与其他画家一样,余翰青的作品也分早期、中期与晚期。他的画很传统,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笔力苍劲、画意跃然。但是细细区分,还是有变化的。就像一棵小树渐渐长成了大树一样,他早期的作品略显稚嫩,中期的、晚期的用笔则更为老辣。
余翰青与珠山八友为同时代人,他的艺术成就不在珠山八友之下。同时,他的作品存世量很小,因此亦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