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具有长达万年的悠久历史,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载体, 还是古代匠师们科学技术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由于缺少完整的历史记载和系统的研究, 它的丰富内容尚未为人们所尽知;近年来中国古陶瓷的拍卖活动逐年增加、成交价格节节攀升,受经济利益驱使,高技术含量的赝品充斥市场,迫切需要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相结合,提高鉴定的准确率。如何研究并归纳不同窑口不同时期古陶瓷的特点,探索正确的科技鉴定方法和古为今用,正是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测控系副主任李国霞教授的研究之路。
李国霞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毕业留校后一直在郑州大学任教,她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分别主讲过9门研究生、本科生和成教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1993年前,她主要参加物理系原副系主任宁振环教授的项目组,从事智能仪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该系列项目分别于1991年和1997年通过河南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分别被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和国内领先。
1996年后,李国霞参加物理系原系主任高正耀教授的项目组,根据高正耀教授的要求和项目研究的需要,主持设计了《古陶瓷动态模糊聚类分析系统》,系统采用信息视窗自动识别,智能数据接口、智能图形处理等新技术和手段。系统人机界面集成环境清晰直观,使用方便。数据输入部分为用户提供三种方式:一、电子表格人工录入;二、从Excel 数据文件导入;三、从Visual BASIC 数据文件转换。
数据处理部分设置8种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速度快,精度高。绘图部分采用多级链表方法记录样品分类情况,自动生成动态模糊聚类分析图和位图文件。系统还提供了甄别指纹元素,统计着色元素含量比,合并数据文件,并支持多文档、多视图,分页打印等操作。该系统于2002年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系统设计合理,模糊聚类分析功能较齐全,技术上处于古陶瓷研究的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在古陶瓷研究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陕西铜川的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名窑,唐朝至明朝期间制出了很多精美的陶瓷。为了解不同时期古耀州瓷的原料来源和分类情况,高正耀教授多次赴耀州窑采集不同时期生产的古瓷片,李国霞和项目组同志通过多种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历代古耀州瓷胎样品有着长期稳定、集中的原料产地。不同时代的胎料产地关系密切,相距较近,但彼此间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汝窑和钧窑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窑口,其艺术水平极高,科学内涵丰富, 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李国霞和项目组同志选取了汝窑、钧窑、兵马俑等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的古陶瓷样品,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和统计方法对这些样品分析,获得了很多重要的信息,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和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上交流后,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和好评。
李国霞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她主持和参加完成的项目先后7次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6次获河南省信息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还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有26篇文章被SCI和EI收录,多篇文章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
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李国霞一如既往求实创新,她表示将再接再厉,为我国的古陶瓷科学研究做出新的贡献,并用这些研究成果指导古陶瓷的恢复和现代艺术陶瓷的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成品合格率,从而推动我国陶瓷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