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河南禹州10月21日讯 10月20日,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禹州市神垕镇晋商大院“义兴公”,修葺一新的院落,古色古香的风貌,处处忙碌的身影,置身其中,仿佛重新又回到了明清商贾云集,繁华昌盛的神垕古镇。
百年卢钧公司总经理卢志钧一边指挥着家具摆放,一边自豪地说:“来神垕镇古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这里开设我们的‘卢钧’博物馆,不仅为我们宣传钧瓷提供了方便,更显得我们家的钧瓷上档次了。”
在神垕镇,像晋商大院“义兴公”这样,正在修建的古民居还有“辛家大院”、“霍家大院”等10余处,总投资达到1300多万元。
神垕镇古民居的修缮得益于禹州市启动的神垕古镇旅游开发。
神垕镇是钧瓷的诞生地,被称为“活着的古镇”。禹州市投入3亿多元进行神垕古镇的旅游开发。经过三年时间,使神垕镇变成了一个街道整洁、树木茂密、文化气息浓厚的旅游景点。仅今年前10个月就接纳游客60万人次。
“钧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化名片’,而是禹州旅游、钧陶瓷等众多以钧瓷文化为核心的‘产业灵魂’,起着引领禹州不断拉长钧瓷产业链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谈及钧瓷对禹州的影响,禹州市委书记蔡全法说。
2008年,禹州市以入围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先行先干,探索前行。从此,也使钧瓷的角色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职能,钧瓷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禹州市积极申请钧瓷的原产地域保护,制定钧瓷生产的地方标准,对钧瓷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宋钧官窑遗址为中心,投入2亿多元,建设了中国唯一的钧瓷博物馆,全方位的展示钧瓷的产生、发展历史。每两年还要举办一次钧瓷文化节,聘请省内外的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家等组成中国钧瓷评审委员会,评定钧瓷珍品,展示钧瓷发展的最新成就,评选具有影响力的“钧瓷名窑”,引导钧瓷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加大钧瓷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钧瓷艺人参与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开办了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三年来,相继有5人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20多件钧瓷作品被定为国礼,使钧瓷“名片”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钧瓷的“名气”大了,围绕钧瓷文化产业的“人气”也越来越旺。
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河南电视台、省戏剧团纷纷利用戏曲、电视、电影等艺术形式,不断开发钧瓷文化艺术产品,先后排演制作了戏曲《神器》、电影《钧瓷蛤蟆砚》,并在《王安石》、《吴道子》等电视剧中安排20多集内容宣传钧瓷文化。10月12日,著名电视剧编剧王宛平的创造团队,已经进驻禹州,开始了反映钧瓷文化的40集电视剧《窑变》的创作。
以钧瓷文化为主打的“钧瓷文化体验游”已经成为河南省精品旅游线路。禹州市投资近2亿元建设、扩建了钧瓷产地神垕至禹州市区的快速通道,宋钧官窑遗址已经成为国家4A景区,神垕古镇开发已经初具规模。与此同时,该市依托钧瓷文化的辐射力,精心整合夏禹文化、中药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投入5000多万元,对古钧台、药王庙等文化遗迹进行保护,引资3亿元对大鸿寨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开发,使禹州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了30亿元。
紧紧抓住钧瓷文化为调整产业结构带来新的机遇。禹州市确立了“以钧瓷为龙头,以钧瓷带陶瓷”的钧陶瓷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园,吸引新加坡、香港、温州、佛山等地客商投资30多亿元,兴建新型陶瓷企业15家。截至目前,全市钧陶瓷企业已有800多家,年产值60多亿元。钧陶瓷产业已发展成为该市的特色支柱产业,禹州也因此成为河南省最大的钧陶瓷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