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花梨绣墩、清乾隆沉香木笔筒、清乾隆银杏木福禄寿纹大条案兼赏
充满了神秘感的中国历代古瓷和文物,从来就是国人所向往和爱好的梦中圣物。今夏,随着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长沙窑大罐是赝品、故宫某员工操作不当,损毁了一件宋哥窑瓷盘事件的曝光,一下子将本来与国人生活几无关系的中国古瓷,重又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更为有趣的是,关于这只被损毁的盘子究竟是属于哥窑还是官窑,竟在随后又引起了圈内人的一番热议。一时,圈内圈外充满了一种始料未及,又似乎不应有的分歧。
其实,对一件文物的时代、作者、名称、种类等要素存在不同看法,这是文博界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就好比一位伟人所说的,由于谁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地质年代一样,今天的人们是不可能真正解释清楚发生在地质历史上的那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实践中,对一件古玉的鉴定也是最容易引起不同争论的,其他如一幅古画的鉴定,到底是原作还是仿品,到底是当年仿还是后仿,乃至是谁仿,往往也是很难说清楚的。有两次,我甚至听到古玩店的老板在私下谈话中,也会对一件古家具时代、材质争论不休。他们或说到自己曾把一件黄花梨的老家具当成红木的卖掉了;或说他的一件花梨木家具被一藏家当黄花梨家具给买走了。当然,在古玩店发生把酸枝木家具当紫檀木的家具看的也大有人在。记得本人早年就曾用几百元的柴木家具的价格买到过一对典型、正宗且极为罕见的明代五开光黄花梨绣墩。
既谈到雍正仿官釉青花錾花纹尊,就有必要首先说明它的主要特点:1、此尊高42公分,通体施浅灰色釉,釉色肥腻滋润,釉上布满金黄色纵向细线纹;2、底施酱釉,其上刻有“大明成化”四字款;3、底足胎釉结合部“火色红”浓重呈深酱红色;4、尊的肩部錾刻一圈珍珠地纹和缠枝莲纹;尊的腹底錾刻“鱼肉纹”;5、与众不同的是,此尊肩部和腹底部的錾刻纹上没有施釉而是直接在胎上涂抹了一层浓厚的钴料,由故钴料呈色在没有经釉下高温还原情况下,呈现出一种含蓄、浑厚的深藏青色,而不是常见的那种釉下青花的蓝色。
雍正仿汝、仿官、仿哥釉瓷器上常见用铁锈色、模印饕餮纹装饰带,罕见像本文介绍的这只尊上直接在瓷上錾刻纹样、施钴料的工艺。此尊品相完美、雄浑大气、手感沉重、古风在在,在当今动辄数千万元一件的清雍正瓷器中,无论在造型或纹饰上均独树一帜,值得珍藏。汪实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