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瓷碗(局部) 湖南省博物馆藏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瓷笔筒,高16.1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17.5厘米,敞口稍撇,中腰微束,底略外倾,造型优美。通体施白釉,器内光素无纹,内底有数处缩釉,器外壁绘青花人物故事图案,玉璧形外底边露胎,外底心白釉上青花双圈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笔筒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厚重,釉面莹润光亮,青花分水达三四层,发色纯正,画面生动,是一件精美的康熙景德镇民窑产品,为研究康熙民窑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该器外壁绘有三个人物,各具姿态,形象鲜明:一个年轻女子,双手抱于胸前,立在门边,略带怯意,看着屋内,屋内一个老妪手持一物,坐于椅上,上身前趋,满脸怒容,似在苛斥跪于跟前的年轻女子,该女子面带愁色,双手举起,作跪拜状,似在向老太太辩白解释。
屋内陈设简约,充满书香气息,显清雅气质,一桌、一椅、一炉、一绣墩摆放得恰到好处。桌上的书、花觚、觚内插梅、围棋罐、茶壶、茶杯透出主人的雅致与闲适。
屋右边一棵古老虬劲的苍松,枝叶伴着祥云于屋上,寓意美好恒久。松下的太湖石,漏、瘦、透,石缝、石边的小花和小草,体现着文人情怀,透着中国园林的趣味和灵性。
屋左边一株大树从石缝中傲然生长,枝干遒劲,树叶绘成椭圆形,以淡料涂抹,与屋右侧浓料一笔笔画的松树针叶形成强烈对比,盎然生趣。树上、屋顶、松间绘制朵朵祥云,线条粗细均匀,云心舒卷,云边为平行括弧状,云的尾部如衣带飘逸,与明末青花绘浮云的画法既相似又有别。如明末崇祯时期的浮云由多重粗细有致的弧形条纹平行构成,括弧凸出部宽厚,结尾纤细,仔细比对之,可见其明显的继承与发展脉络。
这件青花笔筒最耐人寻味处便是外壁所绘的人物故事: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坐在椅上,左手持一物,右手握拳于腿上,面露怒容,似在训斥跟前的青年女子;年轻女子跪在垫子上,只见她眉毛眼角俱往下,举起的双手扑将向下,仿佛向老太太诉说着什么。屋外门边画一个身材窈窕、面容娇美、气质若兰的姑娘,姑娘双手合抱于胸前,流露出忐忑不安的神情。此场景使人联想到《西厢记》故事中的拷红一幕:老夫人窃见莺莺近日语言恍惚、神思加倍、秋水凝眸,腰肢体态与往日不同,猜测张生做了新婿,莺莺做了娇妻,定是那红娘牵的线,于是唤来红娘,嗔道:“小贱人,为甚么不跪下!你知罪么?”红娘跪答:“红娘不知罪。”夫人:“你故自口强哩。若实说呵,饶你;若不实说呵,我直打死你这个贱人!”《西厢记》中的这段描述与笔筒上所绘情景颇为吻合:老夫人怒诘,责红娘跪答,若不如实招来,当心挨板子。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著名戏剧之一,由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根据唐代传奇改编而成。叙述唐贞元年间,书生张君瑞赴京赶考,路过山西蒲关普救寺,参拜佛堂时,巧遇随母扶父灵柩归葬、借宿于寺中西厢的宰相千金崔莺莺,惊为天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住进西厢房。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包围寺院,欲强抢莺莺为妻。崔母别无他法,宣布愿将莺莺许配予退敌之人。张生献计,请和尚惠明送信给儿时同窗、八拜之交的征西大将军杜确,邀他出兵相救,解除了危难。然而,崔老夫人不愿将爱女嫁给穷书生,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和莺莺互称兄妹。莺莺的随侍丫鬟红娘机警过人,安排了张生弹琴表心迹、莺莺月夜听抚琴的动人场景。红娘帮助有情人递送书柬,订下夜半西厢之约,待张生越墙来见,莺莺又矜持反悔,斥退张生。张生郁闷相思成病,红娘再探,并为莺莺传书,终于成就好事。两人互通款曲月余,被崔老夫人察觉,夫人唤来红娘逼问,反被说服,成全了二人,条件是张生必须即日启程,进京应试,取得功名,方可完婚。长亭送别,两人依依不舍。张生思念爱人心切,于草桥得一梦,见莺莺复为贼人所俘,惊醒望月,原是相思梦。张生高中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已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杜将军也来祝贺。真相大白,张生与莺莺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堪称我国才子佳人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几近家喻户晓。
《西厢记》至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读者众多,版本也多,为中国古典戏曲之最。在明代,尤其是明中晚期以降,各个刊刻坊间为了争取消费人群,占领更大市场,在文本中插入图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读者。插图多根据剧本内容而创作,有实力的大坊间甚至邀请当时书画名家为之绘制插图,如明末清初大书画家陈洪绶就曾为《西厢记》创作过插图。明代刊印出版的戏剧、杂曲、传奇中的木刻版画自晚明以来成了景德镇瓷画匠创作瓷器图饰的蓝本。瓷器图样与木刻插图有着如此密切渊源关系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明朝传到万历时,国力衰退,国库空虚,呈江河日下趋势,到了万历晚期,财力不支,便取消了景德镇御窑厂和督陶官制度,景德镇瓷窑作坊逐渐摆脱了官窑一直以来对民窑的影响和束缚,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改嘉万时期纹饰繁缛、密不透风的风格,变得清丽疏朗起来。其二,在17、18世纪,景德镇窑不仅占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拥有广阔的国外市场,当时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争先下订单购买中国瓷器。现已发现英国向中国定购青花瓷器的函件、订单的底稿,(见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希望瓷器上的绘画以人物仕女为主,有故事情节尤佳。其三,景德镇瓷画匠大多是依据所给的纹样作画,少有创作图画的能力,剧本插图便大大丰富了画工的绘画题材,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在熊熊窑火中永远定格在了细瓷上的一幅幅精美图案。
在现存最早的刻于1498年的《西厢记》插图中有幅《拷红》图,图中崔老夫人为坐姿,右手持棍,左手指着红娘,红娘双腿跪地,地面铺着大小均匀的地砖,较为考究,屋内有一桌,桌上置两瓷瓶,一瓶内插花,图左侧书“夫人唤红跪问怒诘”。
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闽建书林乔山堂刘龙田刊本《重刊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木刻插图中有幅题为《堂前巧辩》图,图中老夫人坐在凳子上,左手拄棍,右手指着红娘,红娘跪在方格地板上,较弘治十一年《西厢记》插图,老夫人身边多出一男童,那便是指证红娘和莺莺深夜去花园的欢郎,他是个成年男子,被画得个头矮小,表明其仆人身份,地位低下。门外探进头来的就是那美丽的莺莺。该插图两边书“小红娘诉一段姻缘将无作有,老夫人主百年姻眷弄假成真”,横批为“堂前巧辩”。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香雪居刻本王骥德校注的《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是第一部运用科学规则校勘的《西厢记》版本,严谨、规范、制作精良。书中有木刻插图《说合》,老夫人坐着手指红娘,红娘跪在格子地板上,欢郎持棍,莺莺在一侧厢房掀开窗帘似在倾听屋内对话。
明《西厢记五剧五本》暖红室刻本木刻插图《老夫人问由情》图中老夫人坐着手指红娘,红娘跪地诉说,欢郎持棍立在一旁。
中国版画之翘楚现藏德国科隆市立东亚艺术博物馆的崇祯十三年(1640年)闵齐伋刻《西厢记》有少见的彩色插图,共计二十一幅,其中第十四幅便是《西厢记》中经典剧目——《拷红》:亭内老夫人高坐于凳,红娘下跪在地,主仆二人一高一低,婀娜的莺莺、俊朗的张生一左一右,眉目传情,构图唯美,艺术感强。
从弘治十一年的木刻插图《西厢记·拷红》到崇祯十三年的《西厢记·拷红》,时间跨度虽达150年,插图却始终紧扣戏曲原文,无一例外将崔老夫人坐着怒嗔、红娘跪地巧辩、发生地点在室内,有打人之物作为图像核心要素来表现《拷红》一幕,而莺莺、欢郎、张生等为一般图像元素辅助展示图像题材。此件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瓷笔筒上的图像元素完全符合这一图像识别特征,当为《西厢记·拷红》故事无疑,故其名可称康熙青花西厢记拷红故事瓷笔筒。虽然该笔筒上拷红画面的蓝本来自明刻本插图,但仍具有自身时代风格,老夫人、莺莺和红娘身着清代服饰,书桌上插着梅花的花觚是典型的清代凤尾尊,而非明代花觚。服装和陈设品都是瓷画艺人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所以自然流露出了时代气息。
笔者通过分析明代刻本《西厢记·拷红》木刻版画,总结出识别《拷红》情景的图像核心元素,同样适用于判断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的《拷红》。如: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春拍中有一件拍品为明代大画家仇英创作的《西厢记》插图,为设色绢本十开册页,其中绘有一幅《拷红》,其构图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香雪居刻本《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拷红》构图相似。仇英与唐寅、文徵明、沈周并称为“明四家”,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画,造诣深,名气大。他生于弘治年间,卒在嘉靖三十三年,从时间上看,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香雪居刻本《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拷红》晚于仇英的《拷红》几十年,当时的印书业和画坛互通往来,相互借鉴,因此,推断书商根据出书需要模仿极富盛名的仇英作品应可成立。现代人刘硕仁设计的《西厢记》小型张,发行于1983年2月21日,邮票上表现的正是《拷红》这一幕。可见,无论古今,无论艺术形式,《西厢记·拷红》的图像识别特征都如此。
明末清初瓷器上大量出现《西厢记》故事场景,除《拷红》外,亦有《佛殿奇逢》、《白马解围》、《莺莺听琴》、《妆台窥简》、《乘夜逾墙》、《长亭送别》、《草桥惊梦》等典型场景。《西厢记》故事不仅仅画在笔筒上,还常常绘制在盘、碗、花觚等器物上,且成组成套出现。《西厢记》场景较其他著名戏曲,如《牡丹亭》、《红拂记》等出现在瓷器上的频率高许多,有学者认为很可能由于清初皇帝偏爱《西厢记》所致。笔者认为《西厢记》在国内拥有广大读者和戏迷,在国外人物故事画面又深受欧洲人喜爱,脱胎于《西厢记》的图饰瓷器定受人追捧,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不容忽略。此外,《西厢记》是我国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最经典剧目,其瓷画给人寄以美好希望的精神力量不可小觑。
明晚期至清早期的七八十年间,景德镇瓷窑生产了大量适应国内市民阶层和海外消费者需求的人物故事图精细瓷器。这些精美瓷器让藏家爱不释手,欣赏之余,可采用笔者阐释湖南省博物馆藏的这件康熙青花西厢记拷红图瓷笔筒的方法去探寻瓷器图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既有利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又可提高鉴赏能力,增进收藏乐趣。如今文物市场赝品充斥,在综合把握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彩、制作工艺、款识、使用痕迹八个方面的基本鉴定知识后,能进一步懂得图饰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信息,就如同孔子判断一个人品性时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那么,赝品焉能不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