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前,西汉时期,南疆小城布山一派宁静。在这个位于广西最大冲积平原的古老城市附近,西瓯、骆越民族已经繁衍生息了上千年,来自北方的汉族逐渐增多,日渐融入这座城市。为避水患,人们在郁江南北两岸择高地而居。北岸为官署,民居依次而建,城中水井、沟渠密布。一日,儿童阿甲和伙伴捧着饭碗到水渠边吃饭,嬉闹间,瓷碗自手中跌落,被青石板磕破碗角后,滚落渠中,一埋两千年。
过了600多年,已是南朝时期。一日,妇女阿乙到城中一处水井汲水,走神间,盛水的陶壶自井绳脱离,“扑通”掉进井中,阿乙无奈离去。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井中掉落的陶壶越积越多,在今天被我们挖出来时,仿佛装着千年的光阴,静静地躺在土中等待人们的发现。
再过了800年,此时已是唐朝,郁林郡已成贵州,刺史谢鹏苦于水患,将官署迁回北岸,并夯土筑城,既防兵灾,又防水患。800年后,当年的夯土和墙砖再次暴露在空气中,向人们展示悠长的时间之河在它们身上的痕迹。
莲城宾馆地块考古发掘不久前刚刚结束,广西考古队队长谢广维随手拾起一片汉代的瓦片告诉记者,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建城至今,贵港建城历史已有2225年,是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长期的文化积淀为贵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贵港古墓群作为广西最大古墓群之一,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和繁荣;贵城遗址的发现,更是为贵港城市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直接证据。贵城遗址具有延续时间长、文化堆积系列清楚的特点,几乎包括了从西汉至明清时期历朝历代的所有堆积,相当于一部埋藏于地下的贵港历史。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古城遗址中,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巨大的汉代柱础、厚重的南朝青砖,勾画了西汉、东汉、六朝、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从南北朝到清代的水井,从下到上,一座挨着一座;唐宋城墙和一层层堆积的瓷碗、陶壶、瓦片、砖块,反映出这里长期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城市。
考古缘起:实施抢救性发掘
2008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港北区政府旧址地下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确定这一带就是贵港历代古城的一部分,但城址的分布范围及布局情况仍然不清楚。为了保护好地下文化遗存,使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得到更妥善的保护,当时就确定将遗址的分布范围作为今后保护工作的重点予以关注。
2009年,旧城改造工程郁江北堤及堤园路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牵涉到贵城遗址可能分布的范围,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对位于港北区政府旧址对面的莲城宾馆地下遗存进行勘探,并为此次考古进行了专项拨款。
2010年8月,受自治区文化厅委托,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开了莲城宾馆地下遗存的考古勘探工作。通过勘探,确定勘探范围内存在汉代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堆积,其内涵与性质和2008年发掘的港北区政府旧址地块地下遗存一致。随后,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向贵港市政府提交了勘探报告,并提出对该地块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保护方案,得到了贵港市政府的认可。
2011年7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入驻贵港,对莲城宾馆地块地下遗存进行了3个月的考古发掘。
考古发现之一:贵城遗址分布范围初步划定
贵城遗址地处老城区,由于长期的建设,所有遗存均被压于现代建筑之下,地面上的相关遗存已不存在。但通过历史文献及地形地貌,结合2008年发掘情况及地形地貌,考古工作者勾勒出了遗址的大致分布范围。初步判断,遗址的大致分布范围为:以大南门附近为中心,南面以郁江为界,北到建设路一带,西到水厂路附近,东临东湖。
在3个月的考古发掘中,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至明清时期的遗物,包括各时期的陶瓷器及建筑材料,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对于研究广西历史时期各阶段的物质文化发展状况及器物发展演变序列,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特别是遗址内出土的大量建筑材料,包括筒瓦、板瓦、瓦当等,不仅序列完整,时代互相衔接,而且特征明显,对研究整个广西乃至岭南地区各时期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另外,遗址内发现的大量遗迹,包括灰坑、壕沟、柱洞、水井、道路、房址、城墙等,这些生活设施的发现,对于了解古代市井生活,复原古代生活场景,了解城市布局及各个时期人类活动区域的变迁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唐代城墙的发现,对于了解贵港唐宋以来城址的位置,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城址的分布范围提供了比较明确的线索。
考古发现之二:布山城址所在日渐清晰
谢广维告诉记者,通过考古发掘,考古队发现这一区域地下文化堆积非常丰富,而且堆积序列较为完整,包含了从南越国时期一直到明清的所有文化层堆积,在这些堆积里面,不仅有丰富的建筑材料,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的建筑基址及城市设施,尤以汉代及唐宋至明清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而三国两晋南朝的建筑材料略为稀少,表明两汉及唐宋时期该区域人类活动频繁,而三国两晋时期活动略有衰减。由此推测,贵城遗址可能就是秦桂林郡、汉郁林郡郡治及唐宋以来历代城址所在地。
贵港作为秦桂林郡及汉郁林郡郡治之所在,为广西建城之开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贵港汉墓群更是以其庞大的规模和精美的随葬品为人们所熟知,然而,长期以来,虽经几代考古工作者不懈探寻,但贵港历代古城址究竟在什么地方却始终没有线索,加之历史文献记载的误导和后人对文献的误读,于是引起学术界关于郡治布山在贵港还是桂平的长期争论。
谢广维告诉记者,关于布山古城的位置,见诸文献记载最早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在该书《郁水》篇里是这样说的:“郁水东迳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又东入阿林县(今桂平),潭水注之。”从这条记载里,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第一,作为郁林郡郡治的布山县城位于郁江南面,第二,布山县并不在今桂平境内。其实,关于布山县在贵港还是桂平的争论,主要源于《旧唐书·地理志》“桂平,汉布山县,郁林郡所治也”的记载,后人因误读“所治”与“治所”的区别,从而引起认识上的混乱,包括197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也把秦代的桂林郡治所和汉代的郁林郡治所(布山县),都标注在今桂平县西南,这显然是对历史文献的误读。实际上,作为郁林郡郡治的布山县在贵港的事实,除了历朝历代有大量文献记载作为依据外,贵港城区周边地下埋藏的大量古墓也是很好的明证,特别是1976年发掘的罗泊湾汉墓,不仅规模宏大,等级较高,而且墓中就直接出土有铭刻“布山”、“布山市府草(造)”等文字的随葬品。
虽然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均可证明布山县位于今贵港,但布山县城故址究竟位于何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线索。此前文物工作者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将探索重点放在南江村一带,但通过考古勘探,并未发现有城址存在。虽然也有人根据贵港古墓群主要分布于江北的事实而对郦道元关于布山县在郁水南面的说法产生怀疑,但由于江北一带均被现代城市建筑所覆盖,所以一直无法开展工作。
2008年5月,情况出现了转机。当时,御江名城房地产项目在港北区政府旧址挖掘地基时挖出大量瓦片,贵港市博物馆知道后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自治区文物局,引起区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并火速组织专家赶赴贵港,经确认,在露出遗物中不但包含大量唐宋时期的建筑构件,还发现有汉代绳纹瓦片。看到这一情况,在场的专家无不欣喜若狂。要知道,这可是贵港除墓葬之外在遗址内首次发现汉代建筑构件,多年来苦苦追寻的汉代城址终于有了一些线索。随后,在区文物局及贵港市政府的支持下,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贵港市博物馆组织工作人员入场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经过近4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包括宋代的大型建筑基址、汉代的城壕及壕沟,各时期的水井、灰坑及汉代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层堆积被揭示出来,如同历史的册页在地下一页页地翻过。同时伴出的还有各个时期的瓦片、瓦当等建筑材料及陶瓷器等遗物,特别是遗址发现的大量西汉时期的瓦片及云树纹瓦当,其形制特征与广州南越宫苑遗址出土瓦片、瓦当基本相同,表明遗址早期堆积的年代与南越宫苑遗址大致相当,这为确定布山县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另外,大量东汉及两晋南朝瓦片、瓦当等建筑材料的发现,表明遗址代代相传,并未间断,特别是宋代刻划“窑务官立”板瓦的发现,说明这里可能是宋代官署所在地。
保护历史遗存,我们共同的责任
谢广维表示,考古发掘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复原古代社会历史文化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考古发掘,为揭示贵港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发展状况、城市布局及变迁,印证贵港城市发展历史提供重要实物证据。此外,由于贵港旧城改造的推进,地下遗存面临基建施工破坏的威胁,通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对于揭示和保护地下遗存,研究贵港古代历史,宣传贵港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加强对包括贵城遗址在内的贵港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对于提高贵港文化品位、城市知名度,繁荣市民文化生活,打造以布山文化为核心的贵港千年古郡历史文化品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广西最古老的城市,贵港曾长期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时至今日,留在贵港地上的文物已经不多,作为广西最大汉墓群之一的罗泊湾汉墓群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在贵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保护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保留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