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茶史专家们考证,相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即“神农尝百草”之说。后来,茶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故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醋茶”之俗语。而且,自古以来就有“美食配美器”之说。茶道亦是如此,古今茶道讲究色、香、味之外,还对茶具(如盛茶用具、煎水用具、选茶用具等)有不少讲究。因此,从古至今,茶具便成为“茶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都有论述。
陆羽《茶经》中对饮茶用具有专篇论述,列了24种之多。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就作过转述:陆羽“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储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这24种茶具,即:风炉、筥 、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鹾簋、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
图:景德镇青花瓷重工人物陶瓷茶杯
宋以后,饮茶器具更加讲究,不仅在功用、外观、造型上要求严格,而且在质地上也由陶或瓷发展成为玉或金、银器,"士大夫家有之,置几案间,"相沿成风,日趋奢华。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日,尝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
而到了唐宋时代,茶具以黑釉茶盏为时尚,明清则多用白瓷和青花瓷。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钟”等优点,明人称之为“填白”,陶瓷史上则称为“甜白”。这种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均匀,当时又叫“坛盏”,是当时艺术大师的名品之作。又如明代以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茶盏,最为后世人所钟爱和推崇。
清代,对茶具的讲究更是达到高峰。《清稗类钞》“饮食类”在“孝钦后饮茶”条下记载:“宫中茗碗,以黄金为托,白玉为碗。孝钦后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
总而言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历来喜欢吃喝,又懂得如何吃喝,并且能够从吃喝中得到某种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茶具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形状也好,色泽也罢,与昔日总会有所不同,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茶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总原则,统一协调具的功能、质地、色泽,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才能领略与欣赏到极具艺术价值的茶具收藏品。
茶具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历史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面的文化价值。也正如黄宏所说的:“一部茶具史,就是一部中国陶瓷史,而一部陶瓷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