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釉
在做水涵
“吉水缸麻响当当,早糯蒸酒过重阳。等到冬下过春节,缸缸娘酒十里香。”这首山歌唱的是梅州五华安流一带的村民,冬日里买酒缸蒸酒迎“过年”(春节)的习俗。在五华县安流镇福江村客仔塘的一个小山岗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缸、钵、瓮、斗,一批又一批的人来陶瓷厂购买大酒缸,蒸酿“冬日重阳酒”,以备春节用。记者探访得知,安流“吉水陶艺”的制作、煅烧过程,其工艺实在有其独特之处。
吉水陶瓷品种繁多
说起吉水陶瓷,安流陶瓷厂老厂长汤创新很有发言权。今年80岁的汤创新告诉记者,安流陶瓷厂是1958年公社化时由公社组建的,最多的时候有60多名工人,三天一窑货。20多年前,汤创新开始独立承包了陶瓷厂。
据了解:吉水陶瓷品种繁多,有大缸、加大缸、中缸,有米瓮、条瓮、酒瓮、菜瓮、五壶罐,有豆腐缸、库缸、尿缸,还有钵斗、云钵、牙钵、酬钵、饭钵、沙煲、水涵、烟涵、金斗瓶等等。吉水陶瓷制作工艺的酒瓮还具有环保、催陈的特点,有人做过试验,用陶罐窖藏两年的米酒的酒质,抵得上用玻璃瓶藏10年的品质。因为用途广泛,市场大,所以这项工艺世代相传,做多少卖多少,基本上没有存货。
独特工艺质量上乘
记者在安流陶瓷厂看到,五个老师傅中最年长的叫陈碧芳,今年65岁,他正在制作酒瓮,工具主要包括缸锤、石锤、抹布。做酒瓮先要做底,稍为晒干然后往上驳接,制成的粗坯要进行打磨。只见陈碧芳赤着脚,一手拿石锤伸进酒瓮里侧,一手拿缸锤在外轻轻锤打,围着垫高的酒瓮转圈,陈师傅缓缓走一圈大约是12步,打一圈需要敲打20至23次,每一个瓮都需要从下至上打三遍,大缸要打4遍。他说,自己18岁开始学做陶瓷,40斤装的酒瓮,年少时一天能做11只,现在还能做10只。
今年58岁的陈握文也是安流镇半径村人,他用“车头”做水涵的活堪称一绝。他说,这可以说是少年功夫,脚法、手法都要长期锻炼才能做好。但见他的脚踏上“车头”,当车头旋转到一定速度时,他切来约六斤重的泥往车头中间一放,探下身体,双手按住泥团,拇指往泥中间按,泥团的中间渐渐空出,凭着经验一直提捏下去,1分钟左右,就可以制作出一个水涵坯了。
祖传技艺后继堪忧
汤创新说,他16岁开始在老家吉水村学做陶瓷,这在该村是祖上传下来的“很神圣”的工作,在解放前可以说是独门技艺,只传男不传女,也不传外姓人。至于这门技艺的历史,汤创新说该村历来就有,他的太公都弄不清这种手艺流传的准确时间了。从传承年代来说,目前他已属26世,以一代人约20年的时间来算,这门祖传技艺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村里目前最老的陶瓷师傅是汤乃敬,今年96岁,他是做到近80岁时儿女们让他歇歇,才停下来的。
今年39岁的汤可珍是汤创新的儿子,他担心的是,虽然这门手艺活不算很累,勤勤恳恳每天也能做到百元左右,但现在年轻师傅很难找,如果没有年轻的师傅接上去,老师傅退休后这门手艺恐怕就要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