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多用于殉葬。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3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马、骆驼等)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
马的造型这个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进贡而来的,所以和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马的眼部通常刻成三角形的,眼睛圆睁,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好像听到什么动静一样。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表现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韵律,也可见当时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3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将红、绿、白3色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复色、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时期也仿造中国的三彩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