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三足乳钉壶”
朱勤勇“朱泥大德钟壶”
每当一把名家壶在手,买家除了考虑其不菲的价格外,最担心的,就是其“真假”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造假也是花样翻新,手段“高明”。但在紫砂界,没有权威鉴定机构,也没有国家认可的鉴定专家。买家们除了自己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多向“高手”请教一二外,似乎别无他法。对此,学者、藏家、店家、买家各有心得与爱好者们分享。
紫砂鉴定历来是难题
呼唤建立鉴定标准
“对于紫砂的鉴定,尤其是作者的鉴定,历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收藏家“北京老壶”宋双才对此感触颇深。他介绍说,紫砂历史上,从明到清,各朝各代都会有当时的仿制和临摹品。同时期的仿制和临摹,比如邵大亨的“掇只壶”,当时就有人仿制,而且仿制品被评价为像“丫鬟”,邵大亨的作品被称为像“夫人”,说明在创制的时候,就有人仿制这款壶。这样鉴定起来就会有困难。“中国陶瓷史上也讲过,明代早期壶真赝的鉴定,是一件很难的事。”只有依靠更多的标准器,才能有初步的识别。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表示,紫砂壶的鉴定目前还有一定难度,业内既没有专业鉴定机构,也没有公认的鉴定标准。尤其对于一些明清的老紫砂壶,基本上要靠收藏者的眼力来分辨。再有就是从一把紫砂壶的传承有序、制作出处等方面判断。
原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裁刘培金也表示,当代人仿古壶最容易仿,仿出来也最像,也能够做旧。古人都有互相仿的现象,当代人现在也有在仿古的。所以紫砂壶的鉴定是相当困难的。紫砂造假与字画造假有很多雷同的地方,而字画的鉴定机构也经常会鉴定错误,更何况紫砂界还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很多艺术家的子女都很难断定是不是自己父母的作品。
刘培金同时指出,市场上还有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有人从作者家里买的作品,而后来作者本人就不承认是自己做的。只有给鉴定费,才说是自己做的,不给就说不是。所以买家判定真假也是很难的。
“紫砂没有鉴定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鉴定专家。”宋双才道出了藏家的担忧和苦衷,“有做壶的,有鉴定方面有经验的人,但是他们基本上靠口碑和信任度,其鉴定结果不能成为法律证据。国家在这方面没有正式的评定,没有一个人有这方面的鉴定资格。基本上都是靠经验。”
木亭轩紫砂艺术馆馆长朱银木表示,紫砂壶市场刚刚兴起,很有必要尽快制定一套鉴定标准,如果能由业内组织一个权威鉴定机构,当然最好。但问题在于,如何形成一套科学的鉴定体系?紫砂壶因为兴起不过几百年,无法通过科学仪器分析。很多鉴定手法,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堵江华也认为,有必要出一个紫砂壶行业的鉴定标准和鉴定机构。“但这需要大量的工作,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紫砂鉴定有“法”可依
爱好者需多学多练
紫砂鉴定虽然难,但是真的无从入手,无“法”可依吗?实际上,还是有很多鉴定方法可以遵循的。
堵江华介绍说,紫砂壶的鉴定,可以从原料、工艺、造型三个方面去研究。就原料而言,紫砂壶所采用的原料紫砂存在已有亿年,而紫砂壶的兴起不过数百年,因此紫砂原料只有高低之分,没有真假之别。“除非有人刻意造假,用其他材质冒充紫砂,否则,一般品相较好的紫砂壶都犯不上用低劣的材质去制造。”
堵江华强调,紫砂壶的工艺特别重要,因此紫砂壶爱好者在玩壶或者收藏壶之前,最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每个时代的紫砂壶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大师的紫砂壶作品也有很强的个性烙印。所以,当你对这些背景知识耳熟能详之后,再看一把紫砂壶,就有了一定的经验。”
堵江华表示,“紫砂之美,美之于形”。评判一把紫砂壶的造型,并没有特定标准,爱好者要用生活的眼光去欣赏它。“所谓生活的眼光,是指你观察紫砂壶是否整体和谐,是否具有很舒服的视觉美感。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紫砂壶材质、工艺的观察,以及一些细节的分析,就能大致得出这把壶是怎样一个品质。”
堵江华对紫砂壶的鉴定总结了两句话:“内部处理很周到,细节处理不马虎。”“内部处理”,是指一把紫砂壶内部是否平整,壶底、壶嘴是否圆滑、光润;“细节处理”,则是指紫砂壶的线条是否流畅,花纹是否美观整洁。
著名陶艺家葛军介绍说,如果你了解一个艺术家,除了他特有的一些防伪标记外,还会对他的作品有所把握。从泥料、器型、做工、神韵、签名、章款等方面,去全面衡量、把握。造假者很难把每个方面都仿效得毫无差别。往往熟悉以后,一看便知。
作为资深藏家,宋双才也有一套实用的“鉴定经”。他表示,在鉴定老壶方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时间进行鉴定,一个是对作者鉴定。对时间的鉴定一般会容易一点。因为一些工艺会有时代特色,区别明显。比如现在的壶基本上都是两次烧成,会整口。在民国以前的老壶,基本上都是一次烧成。而不同时期的泥料,会有一些特征。比如明早期的壶,紫砂调砂会比较粗,颜色会以淡墨色为主……可以根据馆藏品、标准器总结一些规律出来。
有着20多年紫砂壶收藏经验的朱银木,也有很多心得:“例如,明朝中期以前的紫砂壶,在制作壶嘴的时候,大多采用穿孔的方法,即从制作中的紫砂壶内部,用工具"戳"一个壶嘴出来,这种穿孔方法制作出来的壶嘴某些细节相对粗糙,在紫砂壶内部,壶嘴和壶身连接处会有黏合的痕迹;而明末以前,紫砂壶上题字的现象不多见,清朝中期以前出现了在紫砂壶上拓印的手法,清晚期紫砂壶刻字兴起,民国时期紫砂壶刻字很是风靡。此外,往往明清时代的紫砂壶相较于民国和现代的工艺水平,在某些细节上会略显粗糙,毕竟工艺水准一直在提升。”
紫砂鉴定需摆正心态
收藏依“壶”不依“人”
由于目前并没有权威的紫砂鉴定机构和一套系统的鉴定标准,所以紫砂的鉴定还需要个人眼力。朱银木表示,“往往当收藏者对紫砂的了解到达一定阶段后,会看出紫砂壶所存在的气韵美,就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符先生收藏紫砂壶已经超过10年,收藏的紫砂壶超过600把。在他看来,紫砂壶的鉴定首要在“多看”。“我就是多找朋友聊,多找业内人聊。”他介绍说,在聊天的过程中,自己会买紫砂壶,请朋友共同评鉴,这个过程中增加自己对于紫砂壶的了解。他表示,自己购买紫砂壶首要看这把壶是否美。然后结合自己对紫砂壶的了解,从材质、造型、工艺方面逐一做分析。
由于紫砂鉴赏、收藏是一个过程的享受,所以“我不怕买所谓的假壶,如果一把仿制某大师的紫砂壶同样很美,那我一样愿意收藏。”符先生道出了紫砂爱好者的心声。
宋双才也表示,对于紫砂壶,要从鉴赏的角度有一个标准。要先知道什么样的壶是好的,在器型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标准。这样总结出一些规律来。实际上老壶也有精品,也有普通的作品。要有所区别。这样就不一定强调这个壶是否为某一个人的作品,要在逐步的认识过程中完善鉴定,不是马上能解决的。
刘培金更是强调,现在买紫砂壶要“跟着感觉走”。如果你欣赏这个壶,喜欢这个壶的造型,觉得价格合适,就买。不喜欢,就别买。买就买个“心安理得”。至于是谁做的,是“真”是“假”,就不要考虑太多了。找谁鉴定都有可能有问题。实际上人们买的是“壶”,不是“作者”。有些作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些壶也不是某人自己做的,也有枪手代做的,历代都有这种情况。很多以“作者”为标准去买壶的人,往往不懂壶的好坏。懂得壶的好坏,不是按照“作者”去买。
所以,“收藏要心情坦然,不要慕名而动。这是真正的欣赏艺术的态度。如果单纯照名字去买,心情不会舒畅的。因为外在的要素是把握不住的,只能把握内因。内因是决定要素。要先从内因出发,来端正自己的动机。”刘培金中肯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