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山网11月10日讯 萧山有八千年的跨湖桥文明,然而就在跨湖桥的发祥地,一起令人震惊的盗墓案在今年3月被揭发,距今两千多年的商周古墓群被人掘开,墓内数十件文物失窃。萧山警方在萧山博物馆的密切配合下,全力侦破,现已抓获盗墓嫌疑人12名,追回被盗的陶瓷器47件。
湘湖景区惊现盗洞,疑似古墓群被盗?
2011年3月的一天,一名护林员在湘湖附近山上巡逻时发现了一批可疑人员,发现护林员后,这批人员夺路而逃。随后,护林员查看了山顶,发现这批人员在山上挖了许多的洞,怀疑是盗墓贼,于是报了警,同时报告了区文物部门。
接到报案后,萧山警方与萧山博物馆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山上树荫茂密,鲜有游客踏足。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穿过荆棘丛生的小路,才来到现场,发现山顶的好几个山坡都被挖塌了,经过清点一共有20多个盗洞,14个墓被挖开。警方判断,要形成如此大而多的盗洞,说明有多人作案,而且现场发现了许多吃过的饭盒、矿泉水瓶子、报纸等物,显然嫌疑人是经过了多日的挖掘。
专家称:被盗古墓群系商周时期古墓
萧山警方发现,这是一个古墓葬群,共有14座墓组成,在山脊一字排列。那么,这些墓葬里会有哪些奇珍异宝?距今又有多少年的历史呢?
萧山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施加农介绍说,这是一批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和陶器,主要以餐饮具和贮存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为做工稍显粗糙,所以被称为“原始瓷”。因此,这些出土文物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的制陶工艺、丧葬习俗、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也告诉现代人自商代到战国时期,地处长江的下游的萧山,已经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萧山的先民们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创造文化。
一件遗留现场的衣服成破案关键,盗墓嫌疑人一一落网
了不起的先民们创造了文明,而盗墓者却在毁坏这些文明。警方必须斩断这些伸向古墓的黑手,否则,会有更多的古墓和文明受到践踏。但是,盗墓者通常都是流窜作案,警方该到哪里去找他们呢?这时,负责看护山林的工作人员向警方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其中一名犯罪子嫌疑人逃跑时留下的一件衣服,里面还有钱和一些私人物品。通过侦查之后,警方发现了一个以浙江余姚籍人员为主的犯罪团伙,成员达10余名。
经过调查,警方已经基本掌握了犯罪团伙主要成员的身份,随后在余姚当地警方的配合下,萧山警方抓获了12名犯罪嫌疑人,另有多名嫌疑人明确身份在逃。办案民警叶海庆介绍:“他们的分工非常明确,有幕后提供资金的,有负责销赃的,有负责盗掘的,还有专门负责提供找墓和挖掘技术支持的。
警方搜山,找回失窃文物47件,其中6件为国家三级文物
经审查,嫌疑人交代,他们在盗墓时被护林员发现,立即仓皇而逃,由于慌不择路,选了一条从没由人走的路逃下山,并将挖出的文物藏匿在逃跑的途中,用杂草和树叶掩埋。为找回这批被藏匿的文物,民警带着嫌疑人再次来到现场。为增加找到文物的概率,警方动用了嗅觉灵敏的警犬进行搜寻。
民警冒着酷暑,不顾蚊虫的叮咬,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寻找了20多遍,身上多处被刺条割伤,叶海庆还摔伤了手臂。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当他们怀疑会不会被其他人捡走之时,一名侦查员在一棵倒地的树根底下,发现了两个蓝色的塑料袋和两把铁锹,民警小心翼翼地取出塑料袋,打开一看,呈现在民警面前的是一批完好的瓷器,虽然带着泥,却难掩上釉的光泽。这正是警方苦苦寻找的被盗文物。
随后,在警犬的帮助下,警方又在附近找到了两个陶罐。陶罐上有精美的动物雕刻,还有方块状的规则花纹,经鉴定,这两件均属国家三级文物。随后,警方加大了追赃的力度,累计追回被盗文物47件,其中6件为国家三级文物,是萧山警方追回文物最多的一次。如今,这批文物被安放在萧山博物馆内,它们的历史价值将被进一步研究和评估,但是,对于文物最好的保护不是在博物馆,而是保持其原有的状态。
此次公安部门神速侦破案件,是对盗墓犯罪份子的一次有力打击,造成了强大的声威和骑士,震慑了犯罪份子。萧网也在此提醒群众,盗掘文物是行为犯罪,只要实施了盗掘的犯罪行为,不管有没有盗得文物,在盗墓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都是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条规定: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盗掘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四)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并盗窃珍贵文物或者造成珍贵文物严重破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