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光礁I号”沉船船板清洗
中新海南网11月18日电 海南省博物馆15日开幕的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吸引不少观众。18日,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观众详细介绍华光礁I号船体及出水瓷器的保护修复。
据介绍,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历经2007、2008年两次水下考古工作,共发掘出沉船船体511块、水陶瓷器近万件、一些铁器以及少量铜镜残片。
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符燕向记者介绍说,沉船船体大部分船板长度在5、6米以上,最长的达14.4米,宽度在30厘米以上,最宽的超过45厘米。船体构件体量大、数量多、形态复杂,船体构件除龙骨等一部分保存相对完整外,其他船板糟朽程度不一,有些船板腐朽比较严重,一碰就会碎裂。
陶瓷器近万件。由于华光礁基底主要是一些珊瑚、软体动物和钙质生物沙。这些器物常年受海水浸泡和生物影响,部分陶瓷器表面已形成坚硬致密难以去除的石灰质、石膏质凝结物,有些表面还有铁质凝结物,不少器物有严重的残缺和破损,其中有七千件基本完整的器物目前急需保护。
铁器均有不同程度的锈蚀、疏松、脆裂现象,表面覆盖物以白色钙质层和红褐色铁锈层为主。
据悉,国家文物局对“华光礁I号”沉船船体及出水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专门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遗产院)编制沉船船体及出水文物保护方案。2011年3月遗产院编制完成了《华光礁I号出水木船保护方案》(I期)、《华光礁I号出水陶瓷器脱盐及保护修复方案》和《华光礁I号出水铁器保护方案》。2011年4月15日国家文物局通过了上述三个保护修复方案。
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贾世杰称,“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物理、化学、艺术、历史、考古学等知识都要懂,保护就是保持文物当前状态,修复是将坏掉的文物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保护的时候用一些处理手段,比如表面清理、填充加固和封护等,目的都是减缓文物的腐蚀或者老化过程。”
据介绍,沉船船体保护工作从2008年12月沉船船体运至海南省博物馆后就开始了,专家对沉船保护进行技术指导。2009年1月海南省博物馆根据专家意见,将全部船板入水浸泡脱盐保护处理。
目前博物馆工作人员定期换水,定期对水样测定电导率,以观察脱盐效果,同时加入防腐剂以防止船板腐蚀。2011年博物馆对脱盐池进行水循环系统改造,提高沉船船板脱盐效率。
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符燕介绍说,“华光礁I号”沉船船体构件体量大、数量多、残损程度高,保护修复的难度大,需要分船体构件脱盐、脱水定型、复原安装三个阶段实施。目前所做工作为开展船体构件脱盐工;建设海南省博物馆木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对脱水定型工作开展进一步研究。
对陶瓷器的保护修复,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解释,华光礁出水陶瓷器表面多为石灰质、石膏质等沉积物,需要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去除其表面凝结物。陶瓷属多孔材料,当陶瓷文物浸没于海底时,海水中可溶性盐类也会积聚于陶瓷中,温湿度的变化会对陶瓷器造成伤害,应用去离子水浸泡和超声波脱盐等方法给予脱盐,然后对残破的瓷器进行粘接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