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 “在元代,印有八思巴文的青瓷器和宜昌的青花瓷器均为当时的出口瓷器,因此,武义古马山元代青瓷也应该是出口瓷,大多出口南洋和朝鲜半岛。”11月24日,武义学者邬浩良重新对之前在武义发现的宋、元时期青瓷残片进行鉴定,提出上述观点。
前段时间,邬浩良在参加武义县新闻单位组织的“寻访古村落”活动时,到武义十里岗宋代窑址和原要巨林场南侧宋、元古青瓷窑址考察,发现了大量刻有宋代文字的残碗、刻有八思巴文的元代青瓷碗残片,还有青瓷壶盖残件和完整的窑具。
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印有元代八思巴文的残片。八思巴是藏传佛教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本名罗古罗思监藏,八思巴(又译八合思巴、发思巴,意为“圣者”)是尊称。1265年他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读音现已失传。
据1989年版的《简明陶瓷词典》记载:“武义窑,三国至明瓷窑,在今浙江武义。境内窑址密集,三国至南朝,是早期婺州窑的重要产地,宋代以烧制与同安窑相似的带有器里刻花、蓖点纹、器外壁刻复线的品种为主。元代则产典型的元龙泉器,现发现印有八思巴文的器物。”
在残留的窑址中,有大量元代烧制成半成品的整个碗、印有元代八思巴文的青瓷残碗,还有汉字合体字与八思巴文合写的字体。
据了解,以前也曾有人捡到过印有八思巴文的残片,因不懂其意,扔在一边。邬浩良懂八思巴文,重新释读了这些残片上文字的含义。他说,残片上这个合体字分解开来即为“和合末利”。“和合”即为“和睦同心、顺当、吉利”之意,“末利”即“工商之利”之意,因此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和睦同心,才能取得工商之利”。
另外,在距新高村约400米的山坡上,尽管由于土地被征用,窑址被挖土机破坏,但仍发现一套完整的窑具,以及刻有“平心”、“天下太平”等字样的青瓷碗残片。
目前在县新闻单位工作的邬浩良介绍,从印有“天下太平”字样的青瓷碗残片来看,此窑应为南宋时期窑址。1127年南宋建立后,朝廷不图北进收复失土,只想太太平平过日子,因此在碗底也刻上此四字,意寓每食饭即思太平。还有一款印有“平心”字样的青瓷碗片,它与“贪心”相对,也有人戏称其为宋代的“廉政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