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前,一个善做陶器的艺人来到了枝江白洋善溪窑。他用手摸了摸这里的泥土,指着一条小径旁的土坡说,就在这里建窑吧!这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善溪窑最早烧制土陶的由来。
宜昌,以“窑”为地名的地方不多,既然是窑,便善制陶。百年风雨过去,那个当年第一个发现善溪窑产陶土的人,我们已记不得他的名字。然而,在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土陶村,如今仍有一群农民,用最为传统的工艺制作着当今的年轻人鲜知的器皿。

土陶晾干。

传统制陶。
他们不愿意称自己为艺人,因为对他们而言,如今的工艺、器具都是求生的一种手段。他们不知道,那每天重复着的转轴、抹口、上釉的动作,从古至今没有改变。但他们却明白,像他们一样古法制陶的人越来越少了……
老易和他的土陶厂
11月23日,早上7点。
枝江白洋镇村民易礼明和往常一样来到善溪窑村的土陶厂。年逾六十的他一到了厂里,顿时来了激情。看看碾土的机器、检查下刚定型的陶具,这些成了他每天都要重复的内容。上世纪90年代末,公办的善溪窑老窑厂改制。2002年,易礼明和家人一合计将厂子接了下来,厂址移动了1000多米,到了今天这个地方,而原先的老厂如今已被投资商用来改造生产瓷器。
易礼明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厂长,因为在这个土陶厂里打工的人几乎都是他的乡亲。
土陶厂占地面积不大,一半用来搭建了制作厂房,一半用来摆放成品。在一个大院子里,成排成列的摆放着烧制好的土陶。药罐子、酒瓶子、花坛子、汤巴子……款式虽多,但都以深土色为主。
记者看着这些略显壮观的排列说道:“这么多的陶瓷产品,销量不错吧?”
易礼明迅速纠正了记者的错误:“我们这里叫陶器,不叫陶瓷。”
陶器,维基百科的解释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易礼明解释,陶器的制作工艺简单而且传统。因为尊重陶土最原始的色彩,为此和那些光彩夺目的陶瓷相比,显得很低调。
上午10点半,厂里来了顾客。
商人张群从秭归驱车来到善溪窑,点名要老易厂里的土陶。她说,这些东西现在少了,山里人家还是在坚持做泡菜、做豆腐乳、煲汤,只有这些土罐子才能做得出这些东西。
不愿称艺人的工人
老易在堆放成品的院子里和客户谈着生意,48岁的张明珍则在厂房里和其他几位工友一样用陶土和模具做着坛子的胚胎。
张明珍是当地农民,农闲的时候便到老易的厂子里来打工。她的工作就是用转轴将放在模具里的陶土做成最初坛子的雏形。一堆软绵绵的陶土,在转轴的摩擦下,迅速成了一个器皿的样子。
“小时候村里就有人做这个活了。父辈也跟自己讲过咱们这个地方的土,做陶器很方便!”张明珍来回搬运着模具和记者说道。她的手,因为长时间接触陶土显得十分粗糙。
离张明珍不远的一个工棚里,63岁的杨道功嘴里叼着旱烟,正在把尚未烧制的药罐胚胎浸在水桶里给它们上釉。他两只手拿着一个直径七八厘米、高30多厘米倒立的药罐,轻轻的在水桶里一点,借着空气的吸力,一部分釉水流入罐子里面。右手扭动着罐子转上几圈,里面的釉水像使了魔法般均匀的附在了罐子内侧。因为力度刚好,罐子内外上釉的部分,犹如精确的测量一般,留下了规则的弧线。
杨道功是个土陶老工。上世纪80年代就在公办的土陶厂里干过。从制作胚胎、上釉、抹口直至烧制,整个流程都十分熟悉。
“祖祖辈辈就是这么做的,如今我们也是这么做,只是转轴设备从最初的人工转动变成了电动的。这样做起来快!”杨道功指着堆在墙角的数百个药罐胚子告诉记者,从模具成型到最后送到窑里烧制,自己一天可以做近200个。而做完一个,他可以拿到2毛多的工钱。因为在家农闲,他和老伴都到了老易的厂里打工。
“你们这也算是一门手艺,都是艺人。”记者说道。杨道功把嘴里的旱烟杆放到一边笑着说:“哪里是什么艺人啊?打工赚点钱而已,算是个工人吧。”
60岁的陈清坦是厂里的电工。因为尚未开始烧制这批已成雏形的土陶,他正忙活着对窑子进行检修。
陈清坦说,村里即便没有制作过土陶的人,这么多年耳濡目染,上手都很快。
陈清坦说,土陶是一门手艺,但如今的年轻人很少知道这些传统手艺制作出来的器皿能带来多大的好处。往前数个几十年,哪个家里没有土陶碗、土陶罐的。
易礼明告诉记者,如今整个土陶厂工人有20多个,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土陶也算是老东西,年轻人不接受,也不愿意做,只有这些老人愿意摆弄这些老玩意。但是村里人都认为清朝时,这里就已经盛产土陶了。
传统制陶还能走多久?
采访中,易礼明显得很低调。他说,这么多年绝少有人来厂里关注这些传统工艺,唯一记得的是,曾经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这里买过陶土。
“城里也有些地方做土陶,大多是拿个转轴在那里转泥巴,都是闹着玩的,我们这些工艺是不折不扣的老东西。”易礼明的儿子这样跟记者说道。
土陶,在很多教科书中被誉为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制作工艺,如今只有中国等地尚在使用,欧美一些国家早已将其列为艺术品的范畴。
“做泡菜就得用这些土坛子,腌制腊肉、做臭豆腐,这些坛坛罐罐更是不可替代的。现在很多城里人生病,喜欢服用中药,土陶药罐子才能保证中药成分不流失。家庭主妇煲汤,土陶罐子熬出来的汤味道绝对更胜一筹……”说起土陶的好处,善溪窑村村会计郑新宇便停不了口。
郑新宇告诉记者,善溪窑原先叫善溪冲,因为有了土陶窑,才改名的。晚清的时候,善溪窑的土陶销到了荆州、恩施乃至川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办的土陶厂也十分红火,提到善溪窑,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里的土陶。如今,除开土陶,这里还有仿古砖瓦、大型陶瓷厂等企业。只是他们的光芒早已压过了土陶。
晚清时,善溪窑土陶的规模在江汉平原至川蜀一带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如今,只剩下易礼明的厂仍旧在坚持制作。
“陶土少了,成本高了。”易礼明直白的告诉记者,如今产品的销量确实不错,但原材料、运输费上涨,制作成本却高了不少。利润逐年下降,自己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为了让土陶不至于从这个土陶村里绝迹,他也广开思路,将制作范围扩大到花坛、酒瓶等。
记者了解到,如今与老易的土陶厂规模相当的厂子,即便在整个湖北也没有几个。村里和镇里对其帮助很大,即便如此,利润的减少还是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易礼明告诉记者,陶瓷工艺的进步,让社会接受土陶的群体减少了。“说不定,没有几年,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坛坛罐罐在街上再也寻不到了。无论怎样,自己这个厂子一定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