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人赶工现场
虽然工业用电增幅回落,天然气供应量环比下降,德化陶瓷出口依然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前11个月,泉州检验检疫局共检验监管德化出口日用陶瓷5680批、货值1.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5%。在业界普遍认为“比2008年金融危机艰难得多”的寒冬来临,记者走访德化陶瓷产业界,感受企业“过冬”的招数。
内外交困下频传捷报
“一些一年下五六次单的欧洲客户现在只下一两次单;原来一年的订单量有10万件,今年则只有两三万件。”在德化,不只鼎盛艺瓷一家企业反映,今年出口受到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欧洲订单减少很多。
外部客户压价、内部成本提高,让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寒冬真的来了。”一位陶瓷行业人士如是说。
纵使寒冬逼近,陶瓷捷报依旧频传:日前,德化陶瓷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项目以91分的高分通过市级考核验收;经福建省旅游局批复,福建省旅游商品陶瓷研发中心正式落户德化;以陶瓷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实现多产业共生绿色发展的德化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中国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成为全国12个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陶瓷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通过商务部评审,商务部将制定扶持示范基地相关政策,预计每年向德化县提供千万元以上持续的国家财政支持。
研发实现附加值增八成
融资难,给德化陶瓷企业带来的压力不比其他行业小。但在多数企业看来,德化陶瓷以往“薄利多销”的发展模式越发难以为继,科研不投入,企业未来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更大,早投入,早受益。
新推出的夜光陶瓷,为出口大户顺美集团带来逾千万美元的利润。尝到甜头的顺美集团并没有就此打住,今年10月28日,与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手设立博士工作站,形成企业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福杰陶瓷有限公司去年8月推出钛金、钛银系列餐具、茶具,产品不仅光亮厚白,而且超稳定型无铅无镉,附加值就增加了80%,今年销售增长了近60%。新研制特种陶瓷轴承,更是让福杰陶瓷公司有望开拓一片年销售超亿元的市场。
创新,成为行业共生现象。近30家企业单位创立的高档日用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短短几个月,已经在按照“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有效整合资源,突破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创建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抱团发展。
品牌效应推着市场大步走
一个品牌就有100多项专利。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精心开发专用于高级日用西餐和星级酒店的“Luzerne”品牌,先后申请了110个版权专利以及6个产品器型专利。品牌效应凸显,产品单价高出其他产品价格3倍以上,该公司的产品85%以上出口全球高端市场。
瓷艺大师即是品牌。陈仁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精心制作的《世博和鼎》成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镇馆之宝,世博会组委会为这件艺术品投保额达到5.6亿元,向世界宣布德化陶瓷“亿元时代”的到来。
新兴的铭思艺公司则闯荡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子。该企业市场部经理郑秀莞介绍,规避传统的市场开拓方式,铭思艺将国内市场拓展划分为两个区域,南方以福建德化为中心,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开设旗舰店和形象店,推出了以旗舰店、形象店、专卖店、专柜为市场节点的加盟连锁运营模式,不断完善特许加盟连锁体系和终端销售网络。
在德化县政府多年一直分管陶瓷产业的副调研员黄发建看来,一定要从“质量”、“品牌”、“文化”等多方面助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从外向型变为内外兼顾、从照单生产变为自主研发,拥有了自主品牌,德化陶瓷企业的腰杆才能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