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名家辈出,代有精品。历代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 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 一般都表现为粗趋精、 由大趋小、 由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 三个阶段。
(一) 紫砂壶如按造型形式分类,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造型及水平壶和茶器造型四类。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生产的主流却有 所偏重于不同造型、艺术风格及发展趋势。

图:百家姓宜兴紫砂精品禅茶一味杯_可定制
(二)紫砂壶陶刻装饰艺术,是由制壶艺人署名刻款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铭壶“且 契茶、清隐”五字草书。至 明代,供春、时大彬等名家所制紫砂壶都铭刻着作者的姓名和制作年 代,一般都刻于壶的底部或壶盖子口或壶把下等不显眼处。如供春制树瘿壶把下刻有铁线小篆“供春”二字;时大彬制凤首印包壶壶底镌 “万厉丙申时大彬制”二行楷书。后来,由于茶事业兴盛和紫砂壶的社会影响,追求书法艺术和铭刻趣味,不仅是制壶人自己落款题词刻于壶上,而且还吸引了社会上不少精于品赏的书画家、金石家及文人 墨客,他们也纷纷介入紫砂,出样订制的挥毫饰壶。同时,刻画装饰的部位也都移至壶的肩、腹、盖面告示显眼处了。 紫砂茗壶一般不上油,以其本色特性称著。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一度在紫砂壶上施炉均釉、用珐琅、粉彩绘图案和在壶表包锡、镶玉、描金的装饰,或进行抛光及金银丝镶嵌等装饰工艺,也可使产品别开生面,流光溢彩, 另创一种艺术风格。 现代讲究紫砂本色, 故很少采用此种工艺。 此外, 还有用本色泥在紫褐色壶上绘画的泥绘工艺 。以后,经过历代艺人的调墨、 沉香、水碧、冷金、闪色等,此外还有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 桔柚黄、新桐绿、琅 干翠等名称。其中最好的是紫色,如果紫色的壶再入窑烧炼,即成青黑色,俗称“乌灰” ,古雅可爱。这些多种多样的颜色,有的是泥料的天然本色,有的是艺人们利用不同的泥料调制配合,并在烧炼中发生的种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即前人所谓“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三)当代紫砂茗壶的特怔是:充分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把壶艺师们丰富的艺术想象立体化。作为茶具紫砂壶,它厚薄有度,端握顺手,注茗流畅,用来得心应手。作为壶艺,它集造型艺术 与装饰艺术于一体,圆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器线面挺括,轮廓分明,筋纹器节奏有序,纹理精巧;塑器肖形状物,理趣兼备,体现了高度的美学法则。特别是在装饰上展现出多体书法的诗词歌赋、花 鸟山水及图案人物等等, 使文学、书法、 绘画、 篆刻与壶艺融为一体,更增添了迹外传神的韵味,使人饮茶之余,油然产生陶情冶性的美感。当代紫砂茗壶的制作技术及装饰艺术,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空前的发展。紫砂泥色彩的调配更加运用自如;纹饰采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书画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造型也更加新颖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