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15日讯几年前,在别人眼里,海边一块块小陶瓷碎片只是些垃圾,可是在龙海人许志杰眼里,却把它们当做宝贝一样收藏着。他觉得这些宝贝很可能是“克拉克瓷”碎片。
许志杰说,月港正在“海丝申遗”,如果这些宝贝真的是“克拉克瓷”的话,将是又一有力的佐证,他说:“我也愿意把这些陶瓷碎片提供给有关部门,作为研究的样本。”
无意中 发现一些瓷器碎片
200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溪尾社的村民许志杰,像往常一样,来到溪尾码头玩耍。不经意间,许志杰从退潮的海泥里,发现了一块陶瓷碎片,上面还有些图案,他觉得很漂亮,就捡起来。没想到,在陶瓷碎片周边,他又发现了好几片。
就这样,许志杰在这片海滩上,捡了一小袋的陶瓷碎片。回家后,他把这些碎片洗干净了,发现上面有人物图案,也有动物图案,有些碎片上还写着字。
这些碎片有的是碗底,有的形状类似盖子,有圆形,也有方形。
有过几次经验后,许志杰发现每次退潮时,海滩上就能捡到这些陶瓷碎片。于是,他算好时间,每次都准时来到海边淘宝。
不仅在溪尾码头,在饷馆码头、路头尾、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许志杰都能捡到这些宝贝,不仅有陶瓷碎片,还有一些铜钱。
几年积累下来,许志杰收集的陶瓷碎片竟然装了六七个蛇皮袋,不乏完整的碗、酒杯,还有一尊文殊菩萨和一只泥土烧制的狮子。
经查询 可能是“克拉克瓷”
14日上午,导报记者在许志杰家里看到了他的宝贝。
在许志杰家里,他搬出陶瓷碎片,一一摆在客厅地板上。导报记者发现,这些碎片大部分是碗底和碗的边缘,上面有青花花纹,色泽深浅不一,器形足圈粗糙,大都有明显的粘沙痕迹,有些碗底碎片上写着“大明成化年制”、“寿”、“魁”、“福”、“全”等字样,也有花、鱼和人物的图案。除了碎片外,还有十几个比较完整的碗、碟以及小酒杯等瓷器。
许志杰说,7年来,他自从有了这些宝贝后,就开始上网查询相关知识,他觉得这些陶瓷碎片能从海滩上捡到,肯定是有原因的。“去年广东汕头‘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中,打捞出很多瓷器,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我的这些宝贝中,有些和‘南澳Ⅰ号’打捞上来的瓷器很相似,而海澄月港古码头是 ‘海丝’始发港,因此我相信,这些陶瓷碎片可能就是‘克拉克瓷’。”
除了陶瓷碎片外,许志杰还拿出了一些铜钱,他说这些铜钱也是他在捡陶瓷碎片时捡到的,分别有 “万历通宝”、“康熙通宝”和“乾隆通宝”等。
获得许志杰的许可后,导报记者带了4块陶瓷碎片来到了漳州市文管办。
大致看了几块碎片后,文管办的工作人员王先生说:“这些碎片大部分是青花瓷,属于明末的青花瓷。但许志杰家中其他的瓷器碎片中,是否有‘克拉克瓷’,还要等查看实物才能判断。”
这位工作人员说,如果真的是“克拉克瓷”碎片的话,其经济价值不高,“不过很有研究价值”。
名词解释
克拉克瓷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捞到一艘葡萄牙商船——— “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 “克拉克瓷”。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
上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的一个考察小组在漳州考场时,意外发现“克拉克瓷”的原产地竟然是漳州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