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纵情山水、挥毫泼墨;晚上,围窑烧陶、捏泥问火。”这是王丹最钟情的生活状态。但因为他的艺术已经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因为他的肩头已经担上辽宁省书协主席的重任,他就必须毫不吝惜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社会。“真正的艺术一定是大众的,而不是小众的。”王丹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大胸襟让王丹的艺术更上层楼,永无止境。每到节假日,他一定会如约回到锦州的山水之间。因为那份难得,因为那种从容,他的心境更加淡定。王丹的艺术在贴近自然的同时,更加贴近心灵。正如国内书界对他的权威评价:“王丹的艺术不仅是艺术之艺,更是人生之艺、生命之艺。 ”
王丹,1963年出生,17岁即加入辽宁省书法家协会;21岁时,作品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24岁获西泠印社篆刻评展优秀奖;25岁获全国书法大赛全能金奖,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金石书画展;29岁在全国书展中获全国奖,同年赴日留学并多次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31岁当选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是当时全国省级书协副主席中最年轻的;王丹还当选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英气逼人,才气逼人,唯独缺少傲气。正因如此,艺术的王丹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就连开车进村时,王丹也会细心地叮嘱要放慢车速,不让飞扬的尘土袭扰了乡亲们平静的生活。
在西泠印社出版的 《王丹中国书画集》里,有一幅王丹用拖布一挥而就的大大的 “铸”字,其奔放如洪炉冶物,气焰喧腾,旁边是王丹创作的“眉批”:“铸由金与寿组成,金为厚重,寿乃永久,经火熔而为大器。人生如斯字,不断锻造自己,使之厚重而成器。 ”或许,这就是王丹历经喧嚣之后对生命的顿悟,绚烂之后对天真、平淡的回归吧!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除了书法,王丹的绘画也颇见功力,山水、花卉、人物无不涉猎又无不精妙,于诗文也偶露锋芒。其近年的行草书写得极为痛快淋漓,如舞如蹈,在特有的章法、笔法与布局中,尽情释放着内在的生命活力。而王丹最独辟蹊径的,还是陶印。
王丹说:“我喜欢用最原始的东西表达内心的感受。陶印让我觉得与自然贴得更近,它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循着它,我可以触摸到中国经典文化的源头,将一些即将消失、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古老而又有价值的东西重新找寻回来。 ”在古老的作坊里,烧窑与出窑时的壮观景象一次次让王丹兴奋不已。
后来,王丹修建了虎溪窑,从材质运用、技术手段到烧制过程对陶瓷印进行全方位的钻研和探索,篆刻创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面貌和语言,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据此拍摄过专题片 《印之初》,在全国播放。
在弥漫着诱惑的城市里,王丹静静地创造着陶印精彩绝伦的世界,用泥与火烧制自己的艺术人生。虎溪窑中的那团火经常会熄灭,但王丹心中的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本报记者/袁世杰/张继锋
王丹 字复秋,号易斋,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书协主席,锦州画院院长。王丹先后受业于李世伟、沈延毅、杨仁恺、聂成文、大康、韩天衡诸先生,有10部作品集先后由日本、新加坡及荣宝斋、西泠印社等出版发行,被书法报等媒体评为“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王丹新作“留痕”。
王丹作品,于右任诗“不哭穷途哭战场,耗完心血一徐郎,九京应共冤魂语,黄土无情葬国殇。 ”
冯其庸先生给王丹的题词“中国陶印第一人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