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生产和制造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陶瓷制品的制作工艺在不断变化和改进,世代沿袭的古代制陶术已被现代文明的机械化生产所取代。
但是记者最近在采访中了解到,我们身边有些人正在重拾传统制陶这种宝贵文化遗产,建立起私人窑场和作坊,恢复古法制作陶瓷,并且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追捧。他们推崇的是手工制作,追求产品的艺术性和唯一性,一些艺术家加入到了这个制瓷销售的行列。在陶瓷艺术品收藏不断升温的情况下,一只纯手工制作的陶瓷杯子在艺术品市场上已经能够卖到几千元。
新现象
自建窑场来制陶
一次聚会上,朋友掏出了自带的一只茶杯,是羊脂白玛瑙釉的,做工十分精美。茶杯的主人颇有些自得:“它是我从一个朋友那儿淘来的。这可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东西,是纯手工制作品,从炼泥到成型再到烧制,都由我这位朋友亲手完成。现在这样一只杯子拿出去可以卖上千元呢。 ”这个小小的茶杯,就是在时下兴起的私人窑场里制作完成的。
开办私窑作坊的王忠伟,他的窑场在沈阳浑南新区附近。窑场是一幢普通的二层小楼,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王忠伟说是他租用的。楼下堆积着不少硬杂木。王忠伟解释说:“下一步我打算试用柴烧法来烧窑,这种方法烧出来的陶瓷品艺术效果是最好的。”他正在使用的是气窑,4年前花8万多元购置的。他说:“现在不仅有液化气窑,而且有更容易控制温度的电窑,因此可以实现室内烧窑,这样对环境没什么污染。”
像王忠伟这样开私人窑场的并不是个例,而且围绕着烧制、销售和使用、收藏这个链条,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在沈阳市铁西区一间面积有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王亮正在操控电窑。他告诉记者:“当初自己买下窑炉试着烧窑,完全是出于对陶瓷艺术品的偏执性热爱。 我从小就对泥土感兴趣,用黄泥捏东西玩。后来又喜欢上了茶文化,四处买茶具,现在又发展到自己设计烧制茶具,越玩越投入。 ”
新动向
从玩感觉到进市场
现代私人窑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工厂化流水线批量生产不同,推崇和遵行手工制作,就像文化工作室,所烧制的瓷器一个样式只有一件或很少几件,因此更具文化和市场价值。王忠伟的窑场叫 “沐焰瓷坊”。他说自己的窑场设计既参考了古窑的技术特点,又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王忠伟从前就一直在搞艺术,“我学的是雕塑,爱人是学陶艺专业的。前几年我常陪她到全国的陶瓷产区考察,对陶瓷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也学习了一些制作陶瓷的技术。”
传统烧窑业有一种说法:过手72人。从炼制泥料开始,到成型、制釉、装饰,再到施釉和烧成,一件陶瓷器要经由许多工序才能完成。但现代私窑作坊的规模一般都很小,基本是由窑主自己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其产品的个性更鲜明。私人窑场生产的产品一般包括陶瓷类茶具、家居饰品、灯具、首饰等,追求的是艺术情趣和品位。
王忠伟介绍他所生产的天然玛瑙釉高温瓷:“使用的泥料是从国内4处著名陶瓷产区买进的深层老岩矿料,光泥料陈腐就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工艺流程比较复杂,手工捏塑、天然玛瑙制釉等,总共有76道工序。炉内最高温度可达1380℃,完成一次烧制需50多个小时,要经过三至六次反复炼烧。成品还要经过近乎苛刻的筛选和精磨,最终才能上市。 ”
在各大拍卖会上,陶瓷工艺品的拍卖价格节节攀升,所表现出来的强劲升值潜力,推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身于陶瓷设计和生产,让商业与艺术结合更紧密。这是私人烧窑现象之所以出现的经济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