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间的紫砂壶,作为喝茶的玩意,明朝文人把它改制成可以进行美学分析的艺术收藏品。然而因为文化浪潮的过度弥漫,现代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指代不明。艺术品市场大而乱,臻品难觅,赝品无处不在,打着高尚的旗子,贩卖我们的传统紫砂文化:但凡遇到重大庆典、纪念日,就会有纪念壶隆重推出,国家大事要出,生肖要出,科技进步要出,名人百年要出,重大活动要出,历史事件要出,国庆要出,校庆要出,最幽默的,是美国前总统老布什80诞辰,都出了紫砂纪念壶。
这些纪念壶,一般都是请名家设计或监制,在壶身上刻几个字,或者一个简单图案,最多是在壶身上结合纪念意义做一个小变化,也不管这变化是否与紫砂壶本身的韵味贴合。如此纪念壶,因为“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量”,而且是限量发售,所以至少也要卖上千元一个。甚至有些“文化含量高”的壶,因为是名人题字,或者是某个珍稀文物的拓印,身价更高。
但是,这样的紫砂壶真的就有文化了吗?紫砂壶的文化在于其全手工的捏造之美。线条、比例好不好,是否流畅,有没有气韵,好的紫砂壶,应该有神韵,应该有美学上的各种名目,如拙朴、端严、华丽、大气等等,好的紫砂壶是材质、工艺、造型、内涵的完美统一。好的紫砂壶是长期的手工积累,是熟能生巧,是文化修养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好的紫砂壶才能让人们心甘情愿掏出钱来收藏。
紫砂壶有“文化”了,紫砂壶的热潮却难以再现,只能依靠旅游的“一枪头”推销和所谓的限量版来给市场保温,大师的作品依然身价高且难觅,假货、劣质紫砂依然充斥街头,紫砂壶的“文化之旅”一时仍看不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