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工作报告树起了一面鲜明的发展旗帜,让我们对宜兴新一轮发展充满信心……”12月24日下午,出席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全体成员分成13个小组,分组讨论了市委书记王中苏代表市委常委会作的《继往开来,奋力赶超,勇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军》工作报告。大家普遍感到,报告进一步理清了加快转型的思路,提振了信心,增添了新的动力。
齐心协力 做好转型文章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然而,明年的宏观形势更为严峻复杂,加快转型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宜兴如何才能克服困难,勇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军?市委工作报告传递出铿锵的声音——宜兴要“加快转型稳增长”。紧扣转型主题,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难题,引发了各镇、园区、街道负责人对转型话题的思考。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朱晓晔说:“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开发区将勇挑重担,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在百亿级项目上求突破,在园区建设上提进度。”丁蜀镇党委书记马钟认为,当前,丁蜀镇正在转型“破题”上下工夫。丁蜀镇拥有陶瓷特色资源,但目前仍没有真正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下阶段,该镇要致力于陶瓷产业的内涵升级,通过做优、做强、做特陶瓷产业,大力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使陶瓷资源利用实现“破题”。湖氵父 镇党委书记沈晓红说:“湖氵父 镇转型发展的优势是生态,转型发展的课题也要围绕生态。这几年,湖氵父 通过优化生态积累了人气,下一步要通过‘旅游小镇’的建设,发展旅游服务业这一业态,通过业态积累财气,最终实现业态反哺生态。”
脚踏实地 做强实体经济
专家预测,明年我国经济将经历自2008年以来的又一次低谷。2012年,宜兴将如何完成稳增长任务,市委工作报告将稳增长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实体经济上。讨论中,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实体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这样的经济寒冬中,政府要千方百计营造宜兴发展的温暖“小环境”,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市发改委主任王迎春、市经信委主任蒋惠清等表示,近年来,我市在实体经济发展上花费了大力气,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关停并转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政府出台的工业企业装备投入贴息政策,更是激励我市企业掀起了一股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热潮,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局面。他们认为,实体经济要在寒冬中“破冰”前行,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发挥积极作用。相关部门要动用一切资源帮助企业化解制约,克服困难,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都要重视科技研发载体的建设,让科学在宜兴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同时,要注重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尤其要重视对新一代年轻企业家的培养,让优秀的企业家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之一。
深挖潜力 释放文化生产力
当前,区域竞争将更为激烈,宜兴急需打造新的竞争力,才能确立发展优势。市委工作报告提出,明年我市要加快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构筑宜兴赶超新优势。对此,与会人员普遍表示赞同。针对目前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市总工会主席苏锡林、团市委书记刘英等认为,虽然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已有了长足发展,但现阶段我市旅游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尤其各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区域未能充分对接和互动,存在“天女散花”而非“锦上添花”的现象,尤其是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利用还不够。他们表示,虽然宜兴陶都名气大,但相应的旅游产品特色却不太鲜明。他们建议,我市在重点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阳羡茶文化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三大基地时,可利用“紫砂”这一城市名片为突破口,巧妙地将景观旅游、山水旅游与陶文化、茶文化旅游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发旅游线路与旅游产品,使游客领略独特的陶文化魅力,品阳羡茶的清香,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