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竹工卡县工卡镇以东约2公里处,有个塔巴村,在村里,传统制陶技艺是农牧民的传家之宝,世代传承、源远流长……
转盘、木拍、木刀、钻孔木棍、木质雕花刀……三五成群的匠人盘腿围坐在地上,有的手捏着小件,有的将陶土和水揉匀和着泥,还有的则在转盘前拉着陶坯……
拍器底、安器壁、安口沿、安器嘴和器柄,打磨抛光,雕上花纹……整个工序下来,左右手脚配合、各种工具穿插运用、多样手法交互进行。
用这种千年不变的工具和方法,烧制出来的塔巴乡陶瓷物件独一无二,是西藏陶器中的上品。“较复杂的器具,一个技术最熟练的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做3个,过去每户年收入仅3000元。”塔巴村村委会主任格桑尼玛介绍说。
“这门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别看这工具和手法简单,我们塔巴村人过去就能做出100多个品种的陶器来呢。”塔巴村帕热组次仁告诉记者,看起来,手工制作陶器的效率似乎低了点儿,主要原因是工具和手法的限制。
2006年,塔巴村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历史的厚赠,如何做好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这是墨竹工卡县决策者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塔巴陶瓷工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牧民走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墨竹工卡县决策者决定大力扶持规模化陶瓷生产并逐步实施:
2005年至2006年,对塔巴陶瓷开发的市场价格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可行性报告;
通过援藏渠道争取到前期投入47万元, 邀请江苏陶瓷专家到该县考察,并进行原料的科学检测,生产设备的设计、制作等工作,还与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
2008年及2009年,先后选派两名技术较熟练的手工艺人到江苏省宜兴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2009年,投入64万元建设陶瓷生产厂房,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2010年,江苏专家对陶瓷厂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现已投入使用。
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给塔巴陶瓷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塔巴陶瓷工艺发展,给我们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每户年可生产大小陶瓷产品2000多件,一年可生产10万件左右陶瓷产品,每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格桑尼玛欣喜地告诉记者。
“我们将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陶瓷厂进行装修完善;组织群众学习现代陶瓷烧制技术,力争将塔巴陶瓷这一民族品牌做大做强,把各类产品通过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加以开发,加以传播,从而提高塔巴陶瓷的知名度,打响墨竹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墨竹工卡县工卡镇镇长次旦卓玛信心百倍地说。
而今,工卡镇塔巴陶瓷产品五花八门,其中有菜盘、酒壶、酒碗等日用餐茶酒具;花盆、火盆、烟灰缸等日用器皿……因为塔巴陶瓷产品有很好的防腐保温功能,同时又极具民族特色而声名远扬,备受藏区消费者青睐。截至目前,塔巴陶瓷厂共研制出3000余种不同的产品,农牧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