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与萧山博物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蜈蚣山土墩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共清理完成31个土墩,45座墓葬,出土文物708件(组),这也是杭州地区首次大规模揭露的土墩墓群。
杭州地区规模最大土墩墓群
蜈蚣山土墩墓群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部柴岭山至蜈蚣山之间的山脊和山坡处,北临杭州市滨江区,西北为湘湖及著名的跨湖桥遗址,是杭州地区首次大规模揭露的土墩墓群,清理的31座土墩墓类型丰富多样,时间跨度较大,从商代末期延续到春秋末期。
这次共清理出土的文物有708件(组),因为盗掘严重,各个墓出土文物的数量差别极大。这些出土的文物都很精美,可以分为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质陶器、铜铁器和玉石器等,以原始瓷器为大宗,多为器形较小的豆、碗、盂、盘、杯等。
大部分的用途是储存器和餐具。从这些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陶器、瓷器的生产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了。“萧山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出土文物很好地得以证明。”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说。
人字墓主人或是越国贵族
众多墓中,大家最关注的是一座人字形类屋式木结构墓。施加农说:“这么多年下来,看到这个结构,还是第一次。”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专家杨金东也表示这样的结构很少见。
这座墓在未清理之前,墓上埋着厚厚的泥土。墓的最底下是一层石子,杨金东说:“这45座墓葬都在分水岭的最高点,意思就是更加接近天,另外也是为了防潮。因为在山顶上,路面不平整,铺石子的作用就是让路面更加平整。”
再往上看,先是一层圆形木头搭成了一个人字形,横截面为一个正三角形,在圆形木头外还盖有一层方形木头,方形木头上再封上了四层土。整个结构有点像屋子。专家说,这可能是当时的墓葬文化是“视死如生”,所以去世的人也要住在“屋子”里。
因为南方的土壤多为酸性,尸骨被腐蚀严重,45座墓中才发现了两块人骨,一块是头盖骨,另一块是胫骨。
不过,这座木结构墓属于规格、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人字形类屋结构和绍兴印山越王陵十分相似。初步推断,这座墓的主人应该是越人,级别应该在士大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