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文艺界的前辈这样形容过石湾微塑作品———“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而他所赞誉的那件作品的作者,正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女士。多年过去,霍培英在艺术上依然孜孜以求,不断突破个人的艺术极限。
由“山公”到“石湾微塑”的飞跃
霍培英1978年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工作,师承石湾微塑的第四代传人刘国成学习石湾微塑创作。霍培英告诉记者,石湾微塑出现于清末民初,当时唤作“山公”,多做成单个人物、亭台楼阁,放在假石山上作配件使用,手法较简单、粗糙。经过文革后“山公”陶艺家的艺术探索,“山公”逐渐摆脱配角角色,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现在多以微缩盆景的形式出现,而且名字也被确定为“石湾微塑”。
“像我2008年创作的《梁山泊》,1米有多的作品上不仅将梁山108位好汉巧妙地安置在其中,同时也集合了石湾微塑的多个传统品种,除了人物外、还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船,以及山石,树木等。”现在的石湾微塑也不再满足于案头小件的摆设,也向大规格发展,但表现手法依然是微缩,以小见大的旨趣依然没变。
独具一格的石湾微塑艺术
据霍培英透露,石湾微塑的创作与一般石湾陶塑还是有所区别。区别在于创作时候需要使用速塑的手法,其原因正在于所塑的对象尺寸细小,泥土干得快,而且石湾微塑一般较少修改,因此创作时对于创作对象的神情动态要一上手就拿捏到位,手法需要非常娴熟。石湾微塑这种独有的速塑手法,在外进行交流表演时,常会引起极大的关注。霍培英就说过她有一次在外地进行陶艺交流活动,现场表演石湾微塑创作时,就吸引了一大批外国人围观,外国友人对这种技艺兴趣极浓,啧啧称奇。
石湾微塑这门行当在文革期间曾经中断过十几年,在那段特殊岁月里,意识形态决定了创作题材只能集中在工农兵及红色题材,其余的一概搁置在一边。文革后,陶艺创作的禁区被打破,石湾微塑迎来了再发展的春天。随着国内建陶行业的不断发展,大批化工原料涌现,美术陶瓷也开始引入这些化工色料进行辅助创作。石湾微塑的陶艺家也引入色泥来表现对象的多层次色彩,使作品更丰富。
石湾微塑的作品大多表现浓缩的风景及特定的场景,因此很多微塑陶艺家都需要不断出外采风来增添创作灵感。霍培英表示,为了开阔视野、激发创作灵感,像黄山、张家界、稻城亚丁、文章出处是华夏陶瓷网九寨沟等旅游名胜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欣赏祖国名山大川的过程中,灵感也在悄悄地酝酿。“石湾微塑的创作不能光闭门造车。一件微塑作品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创作者的见识及历练,形神兼备的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淀。”
传统题材与乡土情怀兼而有之
霍培英的作品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如《梁山泊》这类传统故事外,一部分作品也极富乡土情怀。一方面,霍培英对于中国传统故事的题材深感兴趣,像《梁山泊》,她前后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前期收集资料就耗了不少精力,像山石的结构取自亲身观摩过的黄山山石,松树以岭南画派泰斗黎雄才的画作为参考,至于人物就最花精力。108个头领,每个人的性格外貌都各不一样,她为此反复研读《水浒传》来确保人物刻画的准确到位。“水浒108个头领又分36天罡星与72地煞星,其中又有马军头领、步军头领,兵器也各不一样,有使禅杖的,有使戒刀,有使枪,有使棍……这么多人物,如果没有认真做好资料收集,很容易张冠李戴。”霍培英如是跟记者介绍《梁山泊》的创作经历。据悉,霍培英较知名的传统中国题材作品还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桃园结义》等。
翻开霍培英的作品集,像《水乡之春》、《农家乐》、《春江水暖》等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这方面也是霍培英创作的一大方向。其中《古榕连理渡千秋》获得“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正是对霍培英乡土创作孜孜不倦努力的一个褒奖。
后记:
在采访过程中,霍培英也流露出对石湾微塑发展前景的担忧。她告诉记者,她1978年进入石湾美陶厂,就被安排进入“微塑山公班”学习。当时这个班上总共有20多人,属于断层10多年后重开的“山公”培训班。现在除了个别几位还活跃在石湾微塑舞台上,很多人都已经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为什么?石湾微塑不像一般的石湾雕塑,更耗精力,更耗时间,而且不能翻模,件件都必须是原作。现在的社会急功近利,事事讲求经济利益,新进入石湾陶艺行当的学徒更宁愿选择能大规模倒模的石湾雕塑而放弃石湾微塑,因此学习石湾微塑的人越来越少。没有新血的补充,发展的确堪忧。
好在现在石湾微塑作品的价位不断上扬,像霍培英的《梁山泊》就拍出了38万的新高价。有了这个经济前提,也慢慢扭转了大家对石湾微塑不太重视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