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考古人员在武康的德清经济开发区一座山丘上发掘了一个距今约3000年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瓷器。让考古人员更感兴趣的是,该墓葬的埋葬方式特殊,对进一步研究古代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依据。
去年8月,为配合歌林小镇项目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县博物馆共同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文物进行调查。经勘察,发现该地区有一定数量的古代土墩墓。经过前期准备,11月28日,考古队进驻卫山,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卫山虽然是一座小丘岭,可其山顶却保存着三座呈一字排列的土墩墓。墓的封土墩都很大,其中的3号墓封土长28.4米,宽19.75米,高1.5米。考古人员首先对1号墓进行发掘,但该墓已经被盗挖。随后,考古人员发掘3号墓。
随着封土被一层层揭去,露出了大量人工堆砌的石块,规模非常庞大,像一座烽火台。之后墓室渐渐暴露,令人吃惊的是,该墓的墓室长达16.1米,就像一条战壕。在墓室间隔几乎相同的点上,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三组陪葬陶瓷器物,有印纹硬陶罐和原始青瓷碗、罐。从陪葬器物形制判断,最早的为西周晚期,最晚的属春秋晚期,时间跨度约300年。
据考古人员介绍,在同一个墓葬中,曾经下葬了3次,且时间跨度有数百年,这样的情况比较特殊。如果是家属墓葬,那么在300年间不会只下葬3次。下葬3个人的墓,为何要筑得如此之大。如果不是家属墓葬,那么什么样人死后会葬在一起。这中间有许多疑问值得进一步探索。
据悉,2号墓的发掘也即将进行。考古人员期望在2号墓的发掘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解开3000年前古人丧葬之迷。
绝,绝,绝,刨开黄泥现文化
绝,绝,绝。绝为惊喜的发现。
武康发现约三千年前的墓葬,一定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在县城搬迁武康不久时,面对新楼林立的武康,有人戏言武康是古文化的沙漠。
几百年来,武康在古文化上似乎就是沙漠一片:挖掘机无论开挖到哪里,几乎没有文物古董被发现。城南泛出黑泥浆,城北挖出细泥沙,余英溪两岸是流沙——开发商对武康的地质已是烂熟于心。这一点,跟乾元、新市完全不同。
十余年前,乾元的德清大桥南侧在抢救性发掘中,我们穿越时光看到了古窑址留给我们的历史碎片;同样,在新市的镇中心广场建设中,“一不小心”就挖出了大量古钱币。当时,大家都在感叹乾元、新市古文化的辉煌。就在人们对武康“失望”之余,近年来,刨开那层浅浅的黄泥和沙土,却暴露了更为深厚的文化沃土。
不必说前几年轰动考古界的“瓷之源”,今天发现的古墓葬,再次打开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在约四千多年前,我们可以想到防风氏与良渚文化;在约两千年前,我们可以读到吴越文化,那么在四千年前与两千年前之间的三千年前,德清人能看到什么?
——这一直是个谜。
德清原本是个水多的地方。四千年前,防风氏在这里治水。到了三千年前,武康是不是一片浅浅的海,我们不得而知,但串联起莫干山镇何村一带有关古时候通航的传说,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当然,一切的一切,有待于考古界考证。
当四世纪的前溪乐舞飘逝远去,之后的武康仿佛被历史风尘所阻断,维系数百年文脉的也似乎只有那根穿透了几十代人心胸的慈母手中的针线。
今人为什么会冒出武康是文化沙漠的疑问?
几百年来,尤其是一百五十多年来,武康经历了两次大劫难。一个半世纪前,本是人烟稠密的宁杭一线,因地处风暴中心,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往复争夺烧杀之区,昔日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八十二年前,连通南京杭州两地的京杭国道建成,沿线城镇虽有借势繁荣的愿望,然而通车仅仅数年,在日军燃起的战火下,南京城里30万以上中国人被日军残杀,京杭国道两侧一律被烧光杀光抢光,武康当然不能幸免。当时,武康官桥一带仅存数户人家苦苦续传武康的脉络——
几乎什么也没留下,仅存一堆废墟了。因为在武康看不到古建筑,当历史风沙挡住人们的视线,文化沙漠的议论曾经喧哗一时。
透过没有文化的表象,出人意料的是,在武康恰恰是藏得更为深厚的文化。
历史地看,现在是一个半世纪以来甚至于几千年来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德清人最值得珍惜快速崛起的百年机遇、千年机遇。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