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告诉记者,最近他在西安逛古玩城,看到一些很漂亮的新进民国瓷器,老板介绍说:“这是‘珠山八友’的作品。”
藏界所说的“珠山八友”,是指存在于上世纪初至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画家群体,这些画家都是在瓷器上绘画的高手。清朝末期,国力衰弱,百业凋零,景德镇的皇家御窑厂也走向了没落。窑厂停烧后,一些原先服务宫廷的粉彩和瓷板画高手流落民间,他们逐渐组成了一个松散的画派,名叫“月圆会”。而月圆会中的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这八位画师常常雅集于景德镇珠山,因此后世统称其为“珠山八友”。后又将徐仲南、田鹤仙二人并入其中,“八友”成了“十友”,但作为一个画家团体,“珠山八友”的叫法并未改变。
在今天看来,“珠山八友”是类似于“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的文人团体,而在当时,这八位画师却更多以匠人的身份存在。在古代,官窑瓷器制作有严格的规制,不允许艺术家进行个性化的创作。随着官窑的衰落,艺术家逐渐打破了官家的桎梏,并出现了张扬个性和融合创新的艺术思潮,在这个大背景下,“珠山八友”的创作也有异于传统匠人而更接近画家。如王崎在瓷器上面绘制人物时,汲取了黄慎的写意手法,着力表现人物的衣纹和风姿,效果十分奇妙;王大凡创造了不用玻璃白打底,而是直接将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汪野亭以国画的泼墨法在瓷器上绘制山水,同样能够呈现墨分五色的水墨画效果;刘雨岑创造的“水点”技法后来被运用于烧制毛主席专用瓷……这些极具创造力的实践都获得了成功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瓷器创作。
正是因为“珠山八友”的名气与影响力,现今大凡是较好的民国瓷器,多被卖家介绍为“珠山八友”的作品,但这其中仿冒品甚多,让喜欢民国瓷器的藏友普遍感到头疼。但凡鉴定总有法可依,“珠山八友”也不例外,只要掌握了鉴定窍门,再下工夫研习、总结,鉴定“珠山八友”也并非难事。“珠山八友”生活的时间距今不远,留下了大量生平资料和背景信息供学界及藏界研究参考,这也就为鉴定其作品打开了突破口。
目前西安市面上最为常见的“珠山八友”作品为邓碧珊的瓷画。邓碧珊为景德镇瓷上肖像画的创始人,是“珠山八友”中最早过世的一位,相比其他几位而言,他留下的作品不是很多,反观市面上大量出现邓碧珊的作品自然有真有假,这之中又以鱼藻画赝品居多。一位研究邓碧珊作品多年的藏家总结道,邓氏因为深受日本写生画风格影响,因此鱼的画法也遵循从细节入手,以工笔手法来描绘,看邓氏笔下鱼的颜色,黑得够浓,淡得够亮,层次分明,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连鱼身上的鳞片数目也是不多不少正好36片。邓氏为何如此工于画鱼,知晓其生平便不难理解。原来邓氏儿时跟着父亲在鄱阳湖一带打鱼,凭借其多年观察,画出的鱼自然细致入微、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