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安第二届名民间收藏展的陶瓷展厅中,有一个瓷片专柜,里面有不多见的汝窑瓷片和元青花。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瓷片的主人叫陈惠丰,除了几千块瓷片,他还收藏了200多盏陶瓷灯具。
4000块瓷片,研究陶瓷的最佳样本
陈惠丰是揭阳人,20世纪90年代来到深圳,2003年开始收藏陶瓷,如今是一家装修设计公司的负责人。最近两年因为业务原因,全家搬到了东莞,他收藏的宝贝也跟着去了东莞。因为接受采访,他特意带着大包小包的瓷片和灯具回来。
陈惠丰告诉记者,刚收藏陶瓷不久,他就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买些瓷片回来学习。“当时很便宜,5块、10块就可以买到一块不错的瓷片。”工作之余,他就拿出几块瓷片翻来覆去地看。“我一般将一堆瓷片放在右手边,拿出一块,看完后放到左手边。全部看完一遍之后,再从右手边开始,一块块拿出来,再看一遍,这样反反复复地看。时间长了,自然对于某个窑口、某一个年代陶瓷的特征了然于心。”
陈惠丰说,瓷片收藏和整器收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们的胎、釉、纹饰甚至连器形都是相同的。如果对瓷片的认识达到较高层次,那么在辨别瓷器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所以,以较低成本购藏瓷片,以此来提高眼力是绝对值得一做的事情。如今,陈惠丰已经收藏了4000多块瓷片,包括比较少见的元青花和汝窑瓷片,“这些瓷片涵盖不同的窑口,不同的年代,从断面又可以清楚看到胎釉,可以说是学习和研究陶瓷最好的样本。”
陈惠丰告诉记者收藏瓷片也有很多学问。首先要辨真伪,确定瓷片为真品之后再收藏,否则就毫无意义;其次,有典型性,收藏的瓷片最好是在釉色、胎质、纹饰、款识等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特征;第三要有档次,尽可能选择当时的精品珍品瓷片;第四要相对完整,瓷片本身就有残缺,太过零碎就无法欣赏它本来的神韵;第五要成体系,尽量收藏一个系列的瓷片标本,可以相互比较与参考,从整体上把握它们的共性与特征。
200多盏灯具,古今照明历史的缩影
收藏陶瓷两年后,朋友建议他开始建立自己的收藏专题,他选择了灯具。“我想知道从古到今照明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确定了这个主题以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灯具。到古玩市场淘,和行家交换,或是到古董生意人那里买,甚至听人说广州某个人有几盏灯,他就开着车子直接到了人家家里,总之陈惠丰想尽一切办法收集灯具。淘到一盏灯可以让他兴奋好几天,但错过一盏好的灯又会让他难过很长一段时间。
目前,陈惠丰收藏的最古老的灯是一盏战国的陶灯碗。它的外形是一个动物,只可惜收藏时已经有些残缺,所以无法断定是哪种动物,灯碗中间有一个尖状的东西(相当于灯捻),碗里放上油就可以点燃。其实,一开始他并不觉得这盏灯有什么珍奇之处,结果经北京的陶瓷鉴定专家李知宴一鉴定,竟然是战国时期的文物,能收藏到如此“高龄”的灯,着实令陈惠丰感到意外。而他最为得意的收藏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盏盘式灯,盘子中间有两根立柱,立柱两端各有一个小环,穿上灯捻,倒上油,可以同时点燃。陈惠丰告诉记者,这盏灯在《中国瓷器图典里》可以查到,是三级文物。
如今他已经收藏了200多盏灯具,上至战国时期的陶灯,下至民国时期瓷器做的电灯都有,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列。陈惠丰告诉记者,这些灯具不仅让他看到中国照明发展历程,也看到陶瓷的演变历史,更看到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陈惠丰计划在明年办一个灯具展览,分享他的收藏成果,也让更多人了解一下灯具的发展历程。
“因瓷知政”收获多
8年的收藏经历,也让陈惠丰收获颇多。在收藏陶瓷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和同行交流,陈惠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陶瓷知识,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陶瓷领域还有着因瓷知政的说法,也就是说每一个瓷器,从某种层面上,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现实。比如说瓷器上的画作,往往取材当时的社会图景,社会稳定的时候画面祥和,战乱时往往都是战争题材,所以,“看某个陶瓷作品,其实就是在看那段历史”。同样因为收藏陶瓷,他认识了很多有见识、有层次的朋友,这些朋友不管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都让陈惠丰受益良多。此外,虽然陈惠丰并没有将陶瓷作为赚钱的途径,但从经济效益上讲它的确可以升值,“不会让人吃太大亏”。
但陈惠丰也向记者表示,这两年想要收藏到好的灯具和瓷片,都不太容易了。“七八年前只要多跑点腿,就能收到,这两年价格翻番了不说,也越来越难找了。就拿灯具来说,现在一年能找到三四盏就算不错了。不过我这个人比较固执,只要开始的事,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哪怕一年只收到一盏我也会继续收下去的,毕竟这个东西我懂,落到不懂的人那里它什么也不是。”陈惠丰说。
小瓷片看出大学问
收藏小课堂
小瓷片看出大学问
陈惠丰说,瓷片是学习陶瓷鉴定的最好样本。他建议进入陶瓷收藏领域的新手,先买些瓷片,认真研究一下。可是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陈惠丰认为,关键就是一个“看”字,而怎么看,看哪里都是大有学问的。一般来说,可以从器形、胎质、釉、制作工艺、款识等几个方面来看。
一看器形。每个窑口、每个年代的器形都是有差别的,比如说宋代的汝窑的圈足、口沿都是向外撇。
二看胎质。因为不同窑口位于不同的地域,使用的胎土也不一样,所以胎质自然有差别。从颜色上说,景德镇的胎土呈白色;龙泉窑的胎土为灰色,汝州窑的胎土和香灰的颜色接近(因此被称为香灰胎)。
此外,胎还有新胎老胎之别。老胎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风吹雨打,风化侵蚀,胎中往往有很多微小的孔。而新胎则质地均匀,极少甚至没有微孔。新胎、老胎是判断一个瓷器年代,乃至真假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看釉。和胎一样,釉也有新釉老釉之别。老釉看上去比较润,新釉就有火光,看上去比较刺眼。另外,不同窑口在用釉上也有颜色的差别,龙泉窑的一般是绿釉,景德镇的则多是白釉(白中泛青)。
四看工艺。以陶瓷的底部来说,唐代以前的瓷器,多为饼足,唐末到五代之间则是圈足。
五看画工。不同地方和时代的陶瓷,其绘画风格也是有差别的。如景德镇陶瓷就是以青花闻名;湖田窑是以刻花出名;长沙窑则是釉下彩点彩。
六看款识,即陶瓷上的落款。落款人名,可以帮助判断陶瓷的时代和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