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一方面是佛山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一提起佛山,就会想到陶瓷,足见佛山陶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佛山陶瓷人的自豪感也由此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佛山陶瓷制造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土地的占用,以及污染大、税收少,成为佛山市政府官员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结,“十一五”期间甚至到了“谈陶色变”的地步。
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了佛山陶瓷人的纠结:过去30年形成的陶瓷产业集群,是目前全世界最完整、最成熟的一个产业集群,在佛山经营陶瓷企业,具有其他产区无可比拟的两大优势:创新优势与成本优势。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企业只专注于自己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可将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通过OEM获得规模成本优势;集群扎堆,激发同行间的技术创新(模仿),推动技术进步,共同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从而提升自己企业的竞争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成本。
而一个既具有创新优势,又具有成本优势的产业基地,千千万万的陶瓷人怎舍得离开呢?
佛山市经济发展到今天,GDP已突破6600亿元。在近日多家门户网站转载的一份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1中国最富20城市排行榜”上,佛山名列第四。但是,佛山的经济发展是一种依靠全民创业,以本土民营经济为主的内源性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群体大、规模小、档次低。面对新的市场形势,产业结构转型升极是必然趋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源供应及环境容量,均无法长期容纳对资源、能源消耗大、有污染、占地面积大、税收贡献小的陶瓷企业存在,关停并转是迟早的事。“十一五”期间整治提升,能够留下来的企业并不多,算是逃过了一劫,但能够延续多久却不得而知。姑不论纠结与否,早做打算、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从佛山市十四届人大代表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政府期望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能留在佛山,把低端的制造业放在佛山之外,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政府的战略方向很明确,就是要把陶瓷企业的工厂一步步“赶”出佛山去。问题是,在工厂向外搬迁的同时,并未见政府对发展企业总部经济有任何具体的规划和举措。若制造业不能留下,企业在佛山工厂所占大片土地必然在“腾笼换鸟”的旗号下被征为它用,这种征用与企业的规划很难一致,导致企业无所适从;企业总部没有着落,这就意味着佛山陶瓷企业在佛山没有了立足之地,仅仅租用一座物业来做展厅和营销,无法承载总部经济的功能,何况租金不断上涨,是企业无法承受和长期发展的。这种看似十年后甚至更遥远才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已经在不少企业当中露出苗头,令企业苦不堪言。“十一五”陶瓷产业的整治提升是教训,更是警钟,这不能不说是佛山陶瓷人的隐忧所在。
本届政府针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了质量与效益“双提升”行动计划草案,强调行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突出单位产品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及单位产品万元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的下降目标,至2015年下降20%。姑且不论“十一五”末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数据如何得来?是否真实?用万元产值和万元产值增加值来衡量综合能耗,至少意味着中低档产品在佛山没有生存空间,低附加值企业在佛山不受欢迎。佛山陶瓷制造留在佛山,唯有提高附加值,让经营数据浮在水面,把真实产值反映出来。而原材料、燃料、水电、人工价格等持续上涨,市场化资源配置早已让佛山陶瓷的中低档产品无法长期维系下去;留下来生产高档产品,竞争只能挤向行业金字塔的顶端,促使企业在个性化、艺术化、品质、品牌、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竞争更加激烈;上不去,跌下来将很惨。意大利一些走高端品牌、坚持下来的企业值得行业同行借鉴与学习。
2012年4月2日,佛山陶瓷与家电、铝型材等三大产业集群,被纳入中科院未来20年创新发展支持范畴。这对佛山陶瓷人而言,纠结之余又是一大喜讯,庆幸本届政府看到了佛山陶瓷产业集群的重要性与优势所在。
如果说“双提升”行动计划是约束性政策,本届政府是绝对可以掌控的;那么,未来20年中科院创新发展规划,无疑是激励性政策,本届政府可以依据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令人忧虑的是:由本届市政府提出中科院创新发展的未来20年规划,能坚持多久?从现在到2032年,政府肯定换过好几届了,下届政府还会不会坚守?有何地方法律法规予以保证这20年的规划得以持续执行?政府官员追求短期“政绩”几乎是中国政界的通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期待一项产业规划能像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那样,80年来一直按照最初高迪设计师的方案来修建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就佛山陶瓷而言,暂不说有多大力度对行业创新的支持,能有20年的稳定期已不错,佛山陶瓷制造留在佛山究竟能有多少年几乎难以定论,然而,只要同行共同努力改变现状,通过技术创新与改造,以干法取代湿法制备粉料,大幅度减少粉料制备过程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粉尘、白烟的排放,做到工厂如同电子企业一样洁净;减排同时,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税收,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那么,制造环节留在佛山还是有可能的。按照心想事成法则,只要我们往好处想,并从现在开始种下好的因,那么,将来的果就是好的,就能如我们当初所愿。
笔者衷心希望那些在“十一五”陶瓷产业整治提升中保留下来的工厂———已为数不多的“佛山陶瓷”制造业的“命根子”,能够长久地留在佛山、扎根佛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强做大,做优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