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江西>>|
“消失”的景德镇十大瓷厂之:光明瓷厂

发布:2012-6-21 14:52:48  来源:  [字体: ]

  谈起光明瓷厂,在老瓷都人心目中它是“青花玲珑瓷”的代表。青花玲珑瓷是传统名瓷,是中华民族二千年制瓷技艺与民族文化的结晶,而光明瓷厂正是将千年制瓷技艺传承下去,就像青花玲珑融入光明瓷厂的血脉一样,它们已经合二为一。

  光明瓷厂位于景德镇中心市区偏南,西临母亲河昌江,距最早贯穿东西的交通枢纽昌江大桥仅有150米,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光明瓷厂给瓷都人民留下无穷的财富和回忆。

  6月18日,瓷都下着大雨,记者来到光明瓷厂,瓷厂的大门被掩没在雨中,一直往厂里走,依稀见到几间破旧的厂房,仿佛见到了建厂初期的光明瓷厂场景……

  由小制瓷作坊变成瓷厂

  20世纪50年代初,由几十家制瓷小作坊合并联营为私营瓷厂。“谁也没想到就是由小作坊合成的私营瓷厂会成就出让瓷都人民骄傲的两大瓷厂。”光明瓷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1958年私营瓷厂转归国营瓷厂并改名为红旗瓷厂。1960年红旗瓷厂划出一部分厂房、设备、人员建立红旗二厂,1961年8月改名景德镇市光明瓷厂。“建厂初期,厂房都是未经改造的小作坊,即坯房。原料和成型都是手工生产,只有两部机压成型车。”光明瓷厂党委书记刘火金回忆道。

  虽然厂房都是简陋的坯房,零散地分布在黄家下弄、戴家上弄、花园弄、油盐街、小路园、珠弄里等弄头巷尾,且和居民区混杂在一起,但是通过上一辈光明厂老员工们努力,1964年建造了配电间,同年12月开建煤烧园窑,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土建和八座煤烧园窑。1965年6月,原料车间厂房竣工。

  由此,原料制作从分散走向集中,由手工向半机械化迈进。

  20世纪90年代初,全厂设备在同行中应该是遥遥领先,主要有机压成型生产线23条、注浆成型线19条、手工成型生产线2条……年生产日用瓷1850万件,其中出口瓷870万件。

  技术由落后变为先进

  从建厂第一天起,光明瓷厂老员工们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一条艰苦的创业之路,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将一座座简陋的坯房变成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光明瓷厂党委书记刘火金自1975年进厂之后,就从未离开过厂里,他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名工人到党委书记的大转变,而光明瓷厂的前世今生,他应该最为了解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初,光明瓷厂职工工资在同行业里面也是要高出一点,因为光明瓷厂被誉为国家二级企业,能进光明瓷厂是景德镇人的骄傲。”刘火金说。

  让刘火金印象深刻的是,生产设备、技术、窑炉经过了“六五”“七五”“八五”的技术改造逐步由落后变为先进,产品也由生产一般粗瓷发展到生产青花玲珑细瓷。何为“六五、七五、八五”呢?刘火金解释道,从1980年至1990年,厂里连续进行了技术改造。“六五”技术改造完成了轻工业部和省市安排的24个项目的改造,技术改造加快了青花玲珑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七五”技术改造,引进德国煤气隧道窑、彩绘包装和二条电烤花滚道窑。

  项目于1990年全面竣工投产并通过了国家验收,被评为2个优良工程和5个合格工程,成为陶瓷系统技改工作的一面红旗。特别是引进德国煤气隧道窑是当时国内陶瓷行业现代化程度最好的焙烧瓷器的隧道窑;“八五”技术改造,制造两条仿德国引进窑的煤气隧道。
不仅如此,光明瓷厂还是景德镇接待来访,对外开放参观的必到之处,是展示景德镇瓷都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到光明瓷厂考察指导工作,为光明瓷厂分别题词:“玲珑生辉”“玲珑之家”。

  “以前我们光明瓷厂出产的青花玲珑多次被选为国家礼品馈赠外国元首,如1979年邓小平访美赠给当年美国国务卿的就是青花玲珑150件瓶,1987年中央政府赠来访的民主也门总理青花玲珑20头餐具等”,刘火金自豪地说。

  在继承传统上突破创新

  18日上午,记者来到光明瓷厂厂区,厂区内已经见不到昔日生产火热的场景,厂里大部分的厂房、设备都租给了私人经营,这种场景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光明瓷厂,由几十个小作坊变成十大瓷厂之一。

  只要熟悉光明瓷厂的人都知道,光明瓷厂主要出产青花玲珑瓷。光明瓷厂老员工卢爱民告诉记者,青花玲珑是景德镇四大传统民瓷之一,在光明瓷厂成立前,我市的青花玲珑瓷不仅品种少,而且画面装饰纹样单调。通常都是玲珑孔洞单一的“米粒”形状,排列在器物的腰部,上口边和脚底部为青花描绘的“云蝠、芭蕉和工字边”,底心为龙纹,别无它样。

  自从光明瓷厂成立之后,一直积极开发新品种,在继承前人传统品种生产的基础上,致力革新工艺,发展新品种,到1978年时已能大批量生产各式配套餐、茶、咖啡具,品种发展到近百个。1979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光明瓷厂加快了新产品开发,从各部门、车间调集了20多名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有技术的老工人组建了青花玲珑瓷研究所,投资十万余元,购置了试验、计量、测试、分析等一整套设施,展开新产品设计,新花面研制、新工艺、新技术运用的攻关活动,并经过职工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新产品、新花面,革新工艺成果奖励制”鼓励设计人员和工人从事创新活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作热情得到极大发挥,工人的小改小革成果不断涌现。

  进入80年代以后,不但能生产各式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等,并且餐具的件数日益增多,最多能生产195头餐具。还能生产30到500件的各式鱼缸、果盘、果盒、台灯等,装修内容丰富多彩,题材丰富、千姿百态、形象生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光明瓷厂在产品供不应求、国际市场销售火爆的情况下,始终没有放松产品质量,视质量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产品多次获得省、部及国际产品质量金质奖。其中“玩玉牌”青花玲珑瓷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连获国家质量金质奖。另外,青花玲珑50件牡丹扁肚瓶和80件桃花翻口扁肚瓶荣获市迎春展瓷优胜奖……这些年来,光明瓷厂的青花玲珑获奖无数。这些获奖产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纳进了新的时代气息,造型优美,花面构思新颖,突破了传统青花玲珑瓷的格局,工艺的运用,把青花玲珑瓷的装饰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地。

  将老光明精神传承下去

  老龚是光明瓷厂退休职工,从1978年开始她就一直从事着修瓷的工作,中途由于企业改制离开了厂里,之后在私人企业打工。如今老龚又回到光明瓷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她在一家私人企业打工。

  老龚一手托着青花玲珑碗,另一只手用尺刀将碗的底部修饰好,在工作之余向记者讲述厂里的往事。讲到激动的时候,老龚停下手中的活说道:“我在厂里的时候,有九个车间,每一个车间里都有十多条生产线,我和厂里的兄弟姐妹们每天都热火朝天地在厂里工作,哪里像现在一样,我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事情。从前一起工作的同事们都为了前程各奔东西了。”谈到这里时,老龚显得有点失落。
“以前在厂里就是个小社会,理发师、工人俱乐部、幼儿园,知道现在的第15中学吗,前身就是我们光明中学。”今年40多岁的汪忠保虽然在光明瓷厂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对于光明瓷厂他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

  虽然现在换了一个地方工作,但是没事的时候汪忠保还是时常到厂里转转,看看曾经工作的厂房,尽管厂房一年比一年破旧,但是看着厂里烧窑的大烟囱他还是能够回忆昔日厂里的辉煌。“我现在所有的手艺,都是在厂里学会的,当时在厂里特别注重技术管理与技术改造,可是没想到厂里曾经那么辉煌一下子就不行了。”汪忠保说。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多种经营体制共存,市场经济全面确立的局面形成,光明瓷厂也逐步演变成个体陶瓷租赁企业,管理功能慢慢演变成了服务功能。作为青花玲珑瓷的专业大厂光明瓷厂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艰苦创业,打造了光明瓷厂的一度辉煌。

  如今光明瓷厂不再生产青花玲珑,但是传统的东西还是依然要传承下去。据光明瓷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厂里不再生产,但是这门技术还是依然传承下去,现在租赁在厂里的多数企业,他们都从事着青花玲珑的生产,从厂里出去的一批优秀的陶瓷艺术大师也为景德镇青花玲珑手艺做出不可估计的贡献。在今后,我们还设想将光明瓷厂打造成为一个青花玲珑的基地。

  虽然光明瓷厂辉煌不再,但是光明瓷厂曾经获得的荣誉依然被许许多多的瓷都人铭记。

  从光明瓷厂走出去的人,都为自己曾在光明瓷厂而骄傲,因为它的玲珑生辉,因为它曾经拥有过的璀璨。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