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头妖怪海德拉克拉克瓷碗。
从早期开始,为什么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格外的珍视?中国瓷器输入对当地陶瓷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应复旦大学文博系邀请,大英博物馆东方部资深研究员、中国陶瓷专家前不久在复旦大学作了中国古代陶瓷的系列讲座,本期《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刊出其中关于明代外销瓷器的内容,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陶瓷生产的影响。
霍吉淑
早期的中国青花瓷贸易控制在伊斯兰商人手中。从土耳其托布卡比宫殿收藏的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运输青花瓷器的场景。展示了早期中国和土耳其以及伊朗之间的联系交流。明早期永乐宣德的瓷器在这一地区的收藏一般都会刻有主人的标记或者姓名,这类瓷器在Regina Krahl编著的三大册《托布卡比宫收藏的中国瓷器》有详细研究。而15世纪早期模仿中东金银器造型的中国瓷器都没有运到欧洲,仅限出口中东地区,同时明初宫廷为了追求时髦要求陶瓷工匠模仿中东器物的造型。中国出口到中东地区的青花瓷器对当地的陶瓷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当地开始仿制中国青花瓷器。
欧洲最早记录的中国瓷器是一件著名的Fonthill元代青白瓷玉壶瓶,现收藏在爱尔兰国立博物馆。这件瓶子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送给匈牙利王路易的礼物,这位元朝皇帝曾于1338年派一个使团通过陆路出访阿维尼翁教皇。1381年这件瓷瓶被加装了金质的流、盖子和把手,在它的历任收藏者中,有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后来流传到19世纪,上面的金饰都被去掉了,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此外早期欧洲收藏的中国瓷器还有一件非常著名的龙泉碗,它最初的收藏者叫做Phillip of Katzenelnbogen,是他在去巴勒斯坦朝圣的途中所得,1435-1453年期间加装了繁复的金饰,现收藏在德国卡塞尔市博物馆。英国收藏的最早的中国瓷器也是一件龙泉碗,这件瓷器生产出来不久就由坎特伯雷大主教William Warham从印度购得,瓷器上的金饰是在1500-1530年间加上的,现收藏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些元末到洪武、永乐的龙泉青瓷,都是从印度过来的。这其中有一些带有刻款,标明该件瓷器的重量,瓷器主人的姓名、职位。
澳门圣保罗大学定烧青花瓷罐。
15-16世纪
15世纪,龙泉青瓷和其他中国瓷器被当做礼物进献给意大利的贵族。有记录表明,1487年,埃及苏丹曾送给佛罗伦萨的贵族Lorenzo de Medici20件中国瓷器。1461年,埃及苏丹也曾将中国瓷器作为礼物送给威尼斯的贵族。在一幅东方三王朝见基督的油画中,我们看到这件青花小杯子,里面装满了金币,以进献给耶稣基督,足以显示中国瓷器的贵重。这幅画绘制于1495-1505年之间。对于这件青花瓷杯,有人认为是明早期永乐的样式或者嘉靖的样式,但是我们从15世纪晚期沉船出水的一件青花瓷杯来看,油画中的这件瓷器应该跟这件油画绘制的年代相去不远。在美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一件贝里尼于1514年绘制的《诸神之宴》油画作品中,也能看到中国青花瓷器。
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首先来到中国,改变了15世纪欧洲只能辗转通过印度或者中东获得中国瓷器的情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46厘米的青花大盘,在内壁开光内写有IHS,这是耶稣基督名字的缩写。这件盘子的生产年代在1500-1525年之间,可能是在1520年。它的图案设计来源很可能是当时的祈祷手册。同样的盘子在私人收藏手中还有一件,直径达到50.4厘米,内壁写有IHS字母,内底则是中国传统的狮子滚绣球图案。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批量的中国瓷器特别是青花瓷销往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比如在一艘Lena沉船,出水很多青花瓷器——为什么青花瓷器在欧洲会如此受欢迎?此时欧洲只能生产铅釉、锡釉陶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有16世纪英国出土的陶器,我们可以看到,质量很差,胎质疏松有很多杂质,釉面灰暗。在15世纪,西班牙生产的一些彩绘釉陶,其中也有釉下钴蓝彩绘,明显受到伊斯兰的影响,但是质量与中国瓷器相比,相去甚远。当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中国瓷器的时候,认为它是由一种神奇的材料制成的。普通的中国瓷器到达欧洲后,会加上各种金属装饰,赋予神圣的用途。比如这件Lennard杯,是一件嘉靖时期的瓷器,外面有刻花装饰,下面有青花款。上面金属附件是一个叫做Samuel Lennard的英国人在1569-1570年加上去的。关于它的用途,人们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基本可以肯定是在基督教仪式上使用的,在现代基督教仪式中还能看到类似的器物。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中国瓷器,都被装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件矾红釉的小碗,装饰有银质的盖子,据说类似瓷器曾进献给伊丽莎白女王。英国历史上有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Walter Raleigh,在他1597年的遗嘱中,赠送一套金银装饰的瓷器给他的朋友Robert Cecill爵士,这其中的一件瓷器目前收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还收藏有一批明晚期的克拉克瓷器,通过加装金银附件改变它们的用途。
比如一件克拉克瓷碗,碗身8开光,分别绘有8只牝鹿。这样的瓷器在晚明曾大量生产运往美洲、欧洲、中东以及东南亚各地。在英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各国的沉船也有发现。其中有一艘沉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德雷克海湾被发现,船上有类似的瓷器,这艘船可能属于英国的著名探险家Francis Drake。同样两只类似的碗在1600年沉没的西班牙战舰“圣迭戈”号上也有发现,此外还有1613年沉没的荷兰船“白狮”号。尽管此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中国瓷器出口到欧洲,它们还是受到格外的珍视,被当作是重要的私人财产。在早期英国,这样的中国瓷器都会作为贵重财产记录在案。英国和西班牙海战期间,1588年在爱尔兰海域沉没的一艘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舰上,发现有少量的中国瓷器,当然船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葡萄牙、西班牙制的陶器。尽管中国瓷器在当时的欧洲受到珍视,这件在西班牙战舰上发现的青花瓷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民窑瓷器,外壁绘有飞马图案。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内青花,外铁红加金彩的嘉靖时期的瓷碗,流传到德国后被改成了一件高足杯。还有一件瓷碗和这件瓷器一起在1583年从土耳其带回欧洲,当时有不少瓷器都是通过这一途径来到欧洲的。关于这些瓷器,还有一种传说,它们遇到毒药就会炸裂,在埃及也流传着这种关于中国瓷器神奇魔力的说法。
这些传说刺激了欧洲对中国瓷器的模仿,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梅第奇家族生产的软质瓷,关于这种软质瓷生产的最早记录是在1575年。严格来说这种软质瓷还不是真正的瓷器,从图案设计来看,它们受到伊兹尼克陶器的影响要比中国瓷器的影响更大,尽管这种软质瓷的装饰也是釉下青花。目前流传下来的梅第奇软质瓷只有大约60件,当初生产的时候它们主要是用作实用器而非陈设用器。
波斯人物青花罐。
17世纪
在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中,大量出现中国的青花瓷器,有一些瓷器我们还能找到实物原型。葡萄牙是最早向中国定制特殊样式瓷器的国家,当然其中有些纹样景德镇的工匠可以理解,有些完全不能理解,导致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无论如何,这些瓷器到达欧洲,都被视为具有异国情调的物品。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碗,主题纹饰是七头妖怪海德拉,这是欧洲传说中的怪物,两旁的飘带内用拉丁文写着“对智者而言,没有什么是新的”,此外所有的纹饰都是典型中国式的。在1638年的一幅荷兰静物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纹饰的瓷碗。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17世纪早期伊朗的青花陶器仿制品,其中的拉丁文格言被写错了。此外在葡萄牙里斯本著名的桑托斯宫天花板上镶嵌的中国瓷器中,有一件盘子,主题纹样也是这个设计。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当年葡萄牙人定制的这种纹样的瓷器不仅出口到葡萄牙,还有一些到了荷兰和中东地区。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拥有自己的中国瓷器收藏。在这些收藏中,有几件青花瓶的主题图案设计来源于当时的西班牙银币,有人认为这几件青花瓶是菲利普二世本人定制的。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大宗瓷器是克拉克瓷,在1600年沉没于马尼拉海湾的西班牙大帆船“圣迭戈”号上打捞上来500余件克拉克瓷器,这些瓷器本来是要运往墨西哥的。葡萄牙船只在当时经常被劫持到欧洲其他地方,船货进行拍卖,获利极其丰厚,这就刺激了荷兰和英国加入对华贸易。这一阶段,普通的青花瓷器占据了船货的很大一部分。1602年荷兰人劫持了一艘葡萄牙商船,然后在米德堡进行了拍卖,船上装载了大量的克拉克瓷器,极大地刺激了荷兰人对中国瓷器的渴望。从1604-1657年,荷兰进口了300万件中国瓷器。在英国的地方史资料中,个人财产清单里经常会列有中国瓷器。
IHS青花盘
早期的贸易瓷器定制瓷数量很少,尤其是纹章瓷,纹样设计大多来自于当时的绘画或者印刷品,从欧洲带到景德镇,交给中国陶瓷工匠生产。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葡萄牙海军主帅Almeida在1570年驻扎在澳门时定制的纹章瓷盘,同样的盘子还有几件。该图案设计来源可能是陶瓷器、玻璃器,甚至可能是皮革或者金属器。还有一件青花纹章瓷方瓶,器型是模仿欧洲的玻璃器,用来装酒,还有小一点,用来装油。在荷兰的绘画中可以看到这种青花方瓶,在荷兰也曾出土过类似的玻璃方瓶。我前面讲过的绘有IHS字母的瓷器,这里还有一件青花大罐,是为澳门的葡萄牙耶稣会圣保罗大学定烧的瓷器,上面除了绘有IHS字样还有圣保罗的名字缩写S和P。图案设计来源可能与16、17世纪欧洲的纺织品有关。此外还有源自中东的图案设计,在一件17世纪早期的青花盖罐上,开光内绘有波斯射手的形象,尽管主题纹样是波斯人,开光之外以及盖子上却是绘制的中国人形象。这样的图案在中东地区的纺织品和细密画上可以看到。英国玛丽女王二世也曾拥有过一件类似的罐子。作为威廉三世的王后,正是她把青花瓷器的风潮从荷兰带到了英国。她的瓷器收藏主要集中在伦敦近郊的汉普顿宫。
有一对青花啤酒杯是1635年根据荷兰人送到中国的木质模型生产的,器型是荷兰的,但是纹饰完全是典型晚明时期中国的纹饰。这种杯子一般到了欧洲后还会加上金属盖子。早期西方还定制了一些很奇怪的东西,一对盖罐的原型是葡萄牙的彩陶,柄做成耶稣受难的形象,17世纪的牙雕耶稣受难像与这个造型非常接近。同一时期,中国销往日本的瓷器似乎是专门为日本生产的,在欧洲、中东、东南亚都看不到这类瓷器。除了景德镇外,生产外销瓷的窑口还有福建平和漳州窑,产品有青花瓷和彩瓷,销往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日本、荷兰。漳州窑的瓷器一般胎质比较粗,画风随意。这两件漳州窑的盘子,中心绘有罗盘形象指引船只航向,内壁写有4个汉字“近悦远来”。
到了明末,说到外销瓷会提到一艘著名的沉船——“哈彻”号。从这艘沉船上打捞出23000余件中国瓷器,风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转变期风格,另一类是克拉克瓷。这其中还有一些欧洲样式的瓷器,例如一些小芥末罐和猫型夜灯。明代瓷器大量输入欧洲,就引发了当地模仿中国瓷器的生产,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荷兰的德尔夫特生产的锡釉青花陶,装饰风格非常中国化。为了达到中国青花瓷器的这种效果,荷兰的陶工会先在陶胎上涂一层薄薄的釉料,先低温烧一次,然后再用钴料绘制图案,最后罩一层透明釉高温烧成。在东西方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杂交的图案设计,荷兰生产的德尔夫特陶上绘有中国人的形象,而中国生产的克拉克瓷器边饰采用欧洲的花卉,人物则是波斯形象。不独是在荷兰,当时世界各地都在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器。伊朗在17世纪仿制的产品,边线用黑色而不是蓝色,这是与中国青花瓷器的区别。德国在17世纪也有仿制。早期英国使用的粗制铅釉陶几乎是在100年之内,都转变成为这种锡釉青花陶。明代的外销瓷器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世纪前中国瓷器通过中东地区辗转到达欧洲,只有国王、王后以及高级别的贵族才能拥有。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已经开始在中国定制一些瓷器运回欧洲,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龙泉和景德镇的传统产品。之后则是荷兰人和英国人运送了大量瓷器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