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已经历二十六届的广州陶瓷工业展,大约从它开办的第三届我就开始参加。当时参展的陶机装备配套企业以欧洲、日本的企业为主,国内的则是以国有陶瓷企业为主,佛山陶瓷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可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弹指一挥间,换了人间。今年的广州展号称展位面积有六万平方米,五百多家企业参展,分为五大展区。国外企业所占的展览会的面积加起来也就几千平方米,中国的陶机装备和工艺技术企业占了参展规模与数量的90%以上。这就看出,中国陶机装备工艺技术配套企业的市场格局,中国的企业占了大多数。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的陶瓷配套企业在全球的格局也是一样的情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这个展会引申出最近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国内的陶机装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当然我们在东南亚以及一些周边国家还有部分市场,而事实上,像科达这样的龙头企业的出口额才一个多亿,只占它二十多亿的总销售额的不到10%。那么意大利萨克米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现在今不如昔,但是它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仍然是很大的,出口量达到60%~70%。所以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是占有很大的优势。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在技术层面上,本届展会没什么突破性的新技术出现,喷墨、自动打包机、微晶石等都是去年已经出现。所谓的一些新的技术,实质上它核心的技术像喷墨设备的喷头、墨水、软件等还掌握在英国、美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国家的手上,也就说明了我们没有太多核心的竞争力,创新也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目前的规模很大,但是产业技术水平却不是很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是想象当中的美好。
今年参展的情况,据说有五百多家,实际上可能没有。在2011年的时候,官方公布的数据是有600多家企业参展,也就是说,比去年少了100家左右的企业。在展位场馆上,今年跟去年一样是5个展馆,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展馆是有不少空位的。
而从展览会的人气来说,整体上还算可以,经济明显转冷,还有如此多的客商观展,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就说明了陶瓷整个的产业链,包括我们佛山的装备工艺技术,在全球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东南亚、印度、伊朗等这些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部分配套企业对展览会却有些看法,就是能不能像意大利那样,每两年举办一次,而且这个提议最近也已经浮出水面,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为什么要提议两年一次呢?因为企业创新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年都创新。既然意大利都只能每两年举办一次,我们的企业哪有那么多创新的产品。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创新出来的产品还没成熟,却又要搞创新。包括喷墨这样的东西,拿到企业去的时候,技术真正已经成熟的很少。尤其是这么贵的设备与墨水,还需要跟企业之间有比较长的磨合期,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探索,不是说很快就能解决问题。所以有很多配套的企业提出每两年举办一次,无论对企业自身还是行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有益的。
关于整合陶瓷产业链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未来必然的趋势。佛山陶瓷走到今天,经历了很多波折,包括各种各样的风波,如产业整治、产业提升、产业转移,但是为什么还没被整垮?现在我们在广东还有一千多条生产线,占全国30%的产能产量。也就是说佛山陶瓷对周围地区产业链的配套辐射能力非常强,所以才能做到30多个亿平方米的产量。产业链的优势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为什么总部基地要专门建设一个配套企业的大楼并且能够取得初步成功,我始终认为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要顺势而为。佛山有这个条件,也有这样的需求。
现在有的陶瓷生产企业首先考虑的是买欧洲的设备与原材料,这跟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不一样,单靠价格便宜不一定有市场竞争力。最开始看陶瓷工业展览会,几乎全是进口的,但后来慢慢基本变成国产化了。但到了今天又出现了一个苗头,就是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开始买进口的陶机装备与技术。这个现象跟我们现在养小孩要买进口奶粉一个道理。我们从牙膏、奶粉、洗发水到手表、汽车、手机,高端的市场几乎全部都没有中国的品牌。我们什么都能做,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却离中国的产品而去,离中国制造越来越远。这对于陶瓷产业链来讲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今年的广州展尽管时间仓促,还是能够举办,效果也不错,首先还得感谢配套行业。我认为,中国建陶业真正伟大的,还在于配套企业身上,佛山陶瓷最强的是配套,意大利陶瓷也一样。这就提出了我们配套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果总是满足于规模、满足于一些产品的模仿、满足于价格,我想以后的展览会,国外的配套企业就慢慢越来越多了,我们又会回到原点。记得2001年10月意大利陶博会期间,我们在意大利萨克米开中意陶瓷交流峰会的时候,人家在车间、窑炉边上就摆了几十桌请我们吃自助西餐,能够做到一边生产,一边在旁边烹煮。这是2001年的时候了,很多陶企老板到现在还会提起去意大利参观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意大利萨克米生产线旁边吃饭的这件事情。通过本次广州陶瓷工业展,我们的装备与工艺技术要取得突破的话,我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要创新核心产品。产品不能光靠模仿或者表面化创新,就像喷墨,真正赚钱的不一定是我们。那些卖喷头的、卖墨水的才赚大钱。
第二,要专业化、精细化。现在中国制造最大的问题在于,什么都能做却没有一样东西能做得精致。像神州9号、举办奥运会那种不惜代价造出来的东西,相信没有多少国家能够做得比我们成功,但大家都不太理解,为什么中国能够把那么多大事难事办好办妥,却做不好那些所谓的小事情?比如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们知道德国造的螺丝钉是最好的,台湾的也比大陆的好。所以我们的产品在专业化、细致化这一块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要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我们的能耗水平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主要产品的能耗比国外的高40%。如今谁能够把产品的能耗降低,在节能减排这一块做出成效的话,这样的装备与技术是大有前途的。
第四,要增强软实力。我们的配套企业专业性比较强,各个生产环节的装备技术均能提供,模仿能力很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像喷墨机、墨水很快也能造出来,但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欠缺,形成一条生产链运行后的可靠性稳定性不足。我们的文化意识、设计理念、经营思路比较落后,缺乏造福社会的自我奉献精神,为发家致富不择手段的欲望太强,每一个贪官倒下后必然会牵出背后一批民企老板,官商利益的互动已成为某些老板迅速崛起的所谓成功秘诀。现在“创二代”开始接班,而“创二代”接班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财富可以传承,但是人脉关系、个人魅力、企业文化等很多看不见的东西却很难传下去。我们对这些软的东西要重视。像意大利萨克米的装备,很多都是有著名的设计师参与其中的,因为法拉利汽车的制造就在摩德纳,很多时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就在米兰,而且离意大利陶瓷产区不是很远。那么这些设计大师们参与到瓷砖设计、装备设计当中去是很正常的。所有意大利陶瓷产品的广告,不管是装备、色釉料的还是陶瓷制品的,都会说“nature”——我们是非常自然的,跟自然和谐相处。而中国的陶瓷企业做广告,特别喜欢说“驰名商标”、“领先”、“第一”、“最大”等,基本上都是自我的诉求,而欧美那些企业从来不说这些,不轻易打压对手。所以在软实力这方面,在品牌推广理念这一块,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