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装有近50万件日用陶瓷品的集装箱从山西安益洪山陶瓷有限公司运出。几天后,这些瓷器将出现在巴基斯坦人和阿联酋人的餐桌上。
7月25日,又一批近20万件日用陶瓷品从该公司出口到印度尼西亚。
从去年7月到现在,山西安益洪山陶瓷有限公司最多时一个月“吞吐”了10个集装箱、140万件陶瓷产品。
在当前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背景下,该公司出口订单增长,也是山西陶瓷产品出口形势的一个缩影。据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经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我省8家陶瓷出口生产企业共出口日用陶瓷品500余批、2969万件,货值128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8.8%、23%。产品主要出口至美国、中东、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数字的背后,显示着我省陶瓷产品出口形势的可喜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品种结构上——逐渐由“傻、大、粗”向“高、精、细”方向转变。 A 中东成为山西陶瓷出口重地
“山西陶瓷产品的出口主要有两个市场,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东国家。”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纺处副调研员李爱军说。
中东市场主要是低端产品,以普通瓷产品为主,其优势是出口量大,但利润微薄,主要靠数量取胜。“低端的陶瓷产品单件售价为一二十美分,甚至仅有十几美分。”
当然,价低并不是因为产品质量次,而是体现在成本上。企业把产品销往中东市场有四大好处:一是中东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迪拜,作为中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最大贸易集散中心,往来中东的80%以上货物均在此中转,货物可转销到海湾地区、东欧、非洲、南亚,辐射面广。二是经济开放自由度高。比如阿联酋除5%的进口关税外,基本没有其他税收,连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都不用缴。同时,阿联酋对外汇没有管制,外汇的汇入和汇出完全自由,无需经行政机构审批,进出境人员携带外汇进出也不需申报。三是中东没有贸易壁垒。更重要的是,预计今年起,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将允许以人民币进行交易,这一利好政策让山西陶企从中得到便利和好处。
山西陶瓷产品已在中东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我省8家陶瓷出口生产企业中,山西安益洪山陶瓷有限公司是主打中东市场的典型代表。“从1998年到现在,该公司的订单基本饱和,产品销往巴基斯坦、阿联酋、印度尼西亚、马其顿、芬兰、迪拜、俄罗斯、约旦、阿尔及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去年7月至现在,创外汇140万美元。”该公司出口部工作人员说。 B 高端陶瓷主打美国市场
如果你认为山西出口的陶瓷产品都是便宜货,那就大错特错了。
“山西出口到美国的日用陶瓷产品以高端为主,其单件售价能达到1美元。”李爱军说。我省出口到美国的陶瓷产品主要是窑变釉瓷器。窑变釉是指器物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便称之为 “窑变”。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消费观念不一样,中国消费者喜欢薄胎瓷器,因为薄胎瓷器显得精巧和秀气;而美国消费者则喜欢敦实、耐磨、有质感的相对厚重的陶瓷产品,窑变釉瓷器就很合他们的“口味”。还有,美国人喜新厌旧的程度非常高,一个美国家庭一年中要买两到三套餐具,尤其是酒店更换得更加频繁,美国人从不使用破损餐具,不够整套的餐具当垃圾扔掉了。
由于日用陶瓷品是常规消费品,美国市场对陶瓷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中国人以为白瓷是无毒、无害、安全的,其实瓷器产品的质量安全与有色无色关系不大,主要看产品所用的原料、釉料、装饰、花色、烧制温度等。影响日用陶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如铅、镉的溶出量关乎人体健康。所以,日用陶瓷品要想进入美国市场,除满足美国人的外观需求外,还必须使产品中铅、镉溶出量均达到美国标准要求。
因此,业内一致认为,日用陶瓷品出口企业如果拿到“输美日用陶瓷生产厂认证”,就算闯入了国际准入门槛最高市场,一是企业对重金属的自检自控能力强,二是符合两国政府间协议规定的认证条件。我省8家陶瓷出口生产企业有4家具备输美认证资格,其中阳泉1家,朔州2家,忻州1家。这4家企业均有着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其中一家企业生产的高档骨质瓷对我省陶瓷产品进军高端市场起到了很好的领头作用。
尽管“闯关”成功,仍不敢大意。李爱军说,陶瓷产品在上色时最容易带入有毒有害物质,这就需要陶瓷出口生产企业在采购原料时严把质量关。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检验和监管过程中,督促4家输美陶瓷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出口陶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和监控,同时帮扶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实验室建设,铅、文章来自于华夏陶瓷网镉溶出量均达到美国要求,使产品顺利出口到美国这个国际上最大的日用陶瓷品消费市场,且多年未出现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纠纷。
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那就是本文开头所述:“今年以来,我省共出口日用陶瓷品2969万件,货值128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8.8%、23%。”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山西制造”只是实现了“量”的大幅增长,却未带来货值的同步增长。李爱军解释,这是因为我省低端陶瓷产品出口量的增幅最大,但出口货值1285万美元中的900万美元来自于美国市场。因此,美国是我省真正意义上的最大的日用陶瓷品输出市场。
“30年来,山西出品美国的日用陶瓷品、健身器械、玻璃器皿等产品逐年递增,在美国市场上,‘山西制造’每年都在增容。”李爱军说。 C 山西陶瓷产品出口“喜忧参半”
用“喜忧参半”来形容山西陶瓷出口行业的总体状况再合适不过了。
“喜”有三点。首先是原材料。山西陶瓷资源储藏量相当巨大,优质高岭土、长石、黑釉土、石膏、石英、高铝矾土等矿藏资源多达56种,特别是高岭土,质量上乘。其次是成本低。生产日用陶瓷产品的成本基本是“三三制”,即30%的人工,30%的原料,30%的燃料。以前山西人生产陶瓷产品主要靠烧煤,现在则以炼焦的副产品——— 焦炉煤气作窑炉燃料,实现了能源循环利用。三是政策扶持。从2010年6月1日起,国家将陶瓷产品出口退税率由先前的9%提高到13%,对我省日用陶瓷品的出口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今年上半年,山西出口的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稳定,陶瓷白度、热稳定性、厚度硬度、吸水率等技术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各陶瓷出口生产企业的工艺更加规范,铅、镉等有毒有害物质得到了有效控制。经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的出口产品未出现国外退货、被通报和产品召回的情况,国外客户反映良好,未收到不良投诉。
尽管山西陶瓷出口贸易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目前陶瓷出口生产企业的处境仍堪忧。
“忧”指内忧,即企业自身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我省有陶瓷生产企业上百家,有出口资质的企业8家,能给美国供货的仅有4家。其中,只有阳城、介休两家山西本土企业,并且属于中低端产品厂家,其余企业的实际投资人是江苏人和唐山人。由于企业的粗放式发展,有的企业在细节上栽了不小的跟头,如一家出口企业在产品包装箱的重量标注发生差错,不得不返工。最典型的是祁县一家玻璃器皿生产企业未按对方提供的“安全分析”数据生产产品,结果产品交付后被索赔200多万美元。
粗放式发展带来的隐忧也总是被忽略。多年来,山西日用陶瓷生产仅靠原材料、燃料便宜、生产批量大来维系出口。忽视了新产品开发,低水平重复生产低档微利产品,产品的款式、花色单一,从而使得我省日用陶瓷品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上世纪70年代末,我省生产的日用陶瓷产品与河北、山东的产品档次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进入80年代,周边地区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新产品开发层出不穷:河北唐山在国内率先试制成功骨质瓷,并成为国内高档宾馆饭店用瓷的宠儿;山东淄博开发出滑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邯郸开发出强化瓷等,这些新瓷种都曾引领过市场消费潮流,生产企业也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而我省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直到2005年才开始陆续投产骨质瓷,比唐山落后了20多年。
我省的日用陶瓷技术人才极度匮乏。目前,我省日用陶瓷生产企业中有一个普遍现象是:技术人才要么是子承父业,要么是从外地临时聘用,人才少且不稳定,未形成掌握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本土人才队伍,产品的研制和企业管理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很难做到产品的更新换代。上世纪80年代,我省的日用陶瓷品生产企业一般都能够批量生产配套成套的餐具,而现在,由于老工人相继退休离岗,继任员工缺乏培训,一些配套瓷中的特型大件产品制作技艺已失传,企业已无力组织生产配套成套的餐具,只能眼睁睁放弃到手的订单。另外,落后的日用陶瓷工艺装备也是制约我省日用陶瓷产品档次提升的关键因素,日用陶瓷工艺装备制造业在我省尚属空白。
一位生产技术人员说,从去年开始,日用陶瓷出口市场出现了一个特点,即总量未变,但客户要求的产品品种和花色花样多了。以前开发一个新品种可生产多年,现在一个新品种只有几个月的寿命。山西陶瓷出口生产企业应当对产品和市场加以明确定位,重视对商品质量、设计及包装的改进,以满足市场在色彩和流行款式方面的需求,同时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精细度,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并在定价权上取得主动。这样,“山西制造”才能真正从“量的增长”转入“质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