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0日,经省文化厅批准,景德镇市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和宁钢陶瓷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这是继2010年景德镇市首次成立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以及景德镇御窑陶瓷文化艺术博物馆等4家民办博物馆之后,该市成立的第二批民办博物馆。
“千年瓷都处处都有宝,只待更多人去发掘和保护。”这是瓷都人乃至国内外陶瓷爱好者的共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潜心研究和开发“景德镇”,一部部历史的档案被打开,一段段灿烂的文化被揭示,许多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历史遗存和艺术符号开始公开亮相,各具特色的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国有博物馆的补充和延伸
景德镇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省文物大市。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为该市留下了大量古代窑址、作坊、窑房、瓷石矿、民居、水运码头以及陶瓷习俗等,这些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景德镇市从1954年起先后设立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民俗博物馆、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官窑博物馆、乐平博物馆、浮梁博物馆等6家国有博物馆,对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进行收藏、保护和展示。
然而,景德镇国有博物馆大多陈列的是官方保存下来的价值极高的古代文物,且主要发展方向在学术研究、陶瓷考古、出版专著、古瓷鉴定等方面。随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发现,仍有许多珍贵文物散落于民间,且国有博物馆也因受机制、体制的束缚而无法将其尽收囊中。此时,民办博物馆便悄然而生。
民办博物馆无论在藏品类型、陈列主题还是收藏价值上都对国有博物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相继组建建国、人民、艺术、光明、新华、景兴、红星、红旗、宇宙、为民、雕塑、曙光等十几家大型瓷厂(统称为“十大瓷厂”)。“十大瓷厂”的成立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突飞猛进,烧制工艺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和由柴窑到煤窑、油窑、气窑的大转变,并多次承担和完成了国礼瓷、纪念瓷、民族瓷、出口瓷、国家领导人用瓷等重大政治任务。景德镇市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正是通过展示1949年至1995年间景德镇各国有瓷厂生产的陶瓷实物及相关文史资料,再现了“十大瓷厂”时期的辉煌成就。
特色办馆成为产业发展助推器
景德镇市民办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和行业特性,所反映的多为历史进程中某一阶段、某一产品、某一工艺的陶瓷文化,并以较小的视角、强烈的个性和灵动的布展方式表现着各自的文化优势和个性特征,不仅使陶瓷文化覆盖面更广,而且拉近了艺术与民众的距离。
景德镇市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以其优美的山水环境、古朴的建筑形式和浓厚的陶艺氛围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该馆通过恢复一处老式的陶瓷作坊再现了中国传统原生态的陶瓷生产场景。馆内集早年瓷工生产和生活器具展示区、原料加工展示区、现场陶艺创作区、烧造工艺展示区、国际陶艺精品展示区及餐厅、酒吧、宾馆等服务设施为一体,成为别具特色的陶瓷文化交流场所。
宁钢教授是景德镇学院派陶瓷艺术家,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以他名字命名的景德镇宁钢陶瓷艺术博物馆为该市首家获批的名家艺术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宁钢个人作品的陶瓷艺术成果与风貌,同时还收藏了“景德镇窑”等多个窑口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作品,基本反映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全貌。
此外,景德镇民办博物馆更以其灵活的机制促进了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景德镇市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俨然成为东西方陶瓷文化的交流胜地,慕名前来研修、制作陶艺的国内外陶瓷爱好者数不胜数,并有500多位国内外陶艺家在此长期从事创意陶瓷产品创作,由此带动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此外,该博物馆还经常性承办、参与和组织国际陶艺盛事,包括景德镇瓷都千年庆典、澳洲国际陶艺大师创作交流展、挪威奥赛罗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等。
扶持更多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和文明程度的标志,民办博物馆更是顺应我国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和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目前,我省共有民办博物馆22家,其中景德镇市6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居全省前列,但仍有大量历史文化未被记叙和传承。
为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该市举办了“博物馆质量建设年”活动,并组建专门队伍对民办博物馆开办予以政策扶持和专业指导。该市坚持对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同等待遇,抽调国有博物馆专业人员对民办博物馆的申报、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等实施帮扶;规范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对申报的民办博物馆馆名、馆舍、展厅、库房、藏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安全设施等条件进行逐项审查。同时,该市加强了对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管理,要求建立相关账目及藏品档案,制订行之有效的藏品保管制度。此外,在民办博物馆的办馆方向上,该市还将进一步鼓励、扶持发展具有现代理念的生态博物馆,扶持成就卓越的陶瓷艺术大师开办大师博物馆。
期待景德镇民办博物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